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早期采取"以陆观海"的"陆权思维",海洋文化主要是生产方式的附庸,渔民和商人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自然主义是"天朝上邦"时期"海文化"的主要特色。近代以降,西方凭坚船利炮自洋面而来,中国被动地进入了"以海为门"的时代,"以海观海"的"海权思维"逐渐兴起。外洋文明击碎了华夏的夜郎美梦,一些知识分子有意识地参与到落后王朝的"洋文化"缔造中,为之涂抹了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知识者借助不同形式的文本,使中国第一波现代化的涟漪也随"洋文化"荡漾开来。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官级设有侯爵。侯爵在太平天国前期是很崇贵的,非广西籍、未参予桂平平面山烧炭的旧勋,是不得封侯的;在后期却又是极为普通的,凡“满街走”、“多如狗”的贩夫走卒,都能轻易捞到天侯爵。侯爵一尊一贱,相殊不过七、八年,颇写出太平天国王朝的衰败,官爵的贬值和失常。古代中国与封爵乃军功故,但太平天国爵位,包括本文要涉及的早期和中期的两次封侯,乃是讲血缘亲疏,或讲乡土地域,当然就其次也有军功,但传统农业社会是以人际关系亲疏划分贵贱的。太平天国设置天侯爵,就是农民领袖热衷于亲族地域网络,藉此维持和巩固既得的财产和权力。这是一种等级世袭制的调节和均衡。  相似文献   
3.
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引导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党的十七大这一盛会的显著特征;而将文化建设放到从未有过的历史高度,放到事关文化民生的时空方位加以考量,并以创新意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大谋划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这对读书人来说可谓数千年巨变,也由此形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三种身份体认,他们自视为“殄除外虏”的民族主义者、“跑来跑去”的淑世主义者和“发扬踔厉”的个人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段钢 《云梦学刊》2011,32(2):23-27
新闻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其成长,出现了关于新闻学很多领域的多次论争,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次"新闻商品性"的论争。在第二次论争中,王中提出的"报纸双重性"理论可谓是一颗明珠,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三次论证中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6.
胡适相信知识分子是“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的,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发言论时要用“公心和理智去思考”,“无所苟”,有根据,可实行,负责任。为此,知识分子要抱有一种哀矜敬慎的态度,这种小心谨慎的言说态度主要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的认识所致。要保证知识分子言说的负责任,在胡适看来,至少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开放舆论,不可禁锢言论;二是实地调查,不要空发议论;三是秉公直书,不能因私害公。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不仅给新闻传播格局带来巨大变化,也对新闻伦理道德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伦理价值在新技术的渗透中不断被解构。应该构建何种内涵的新闻伦理观来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一问题应尽快展开学术研究和讨论。根据“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进行考察,“人机协同”概念强调了未来技术发展对新闻业的更高要求,其伦理学内涵也为突破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哲学路径:构建人机之间平衡和谐的关系,以人类的智慧让人工智能在新闻实践中“物尽其用”,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胡适相信知识分子是"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的,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发言论时要用"公心和理智去思考","无所苟",有根据,可实行,负责任.为此,知识分子要抱有一种哀矜敬慎的态度,这种小心谨慎的言说态度主要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的认识所致.要保证知识分子言说的负责任,在胡适看来,至少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开放舆论,不可禁锢言论;二是实地调查,不要空发议论;三是秉公直书,不能因私害公.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历了一次早期城(市)镇化的过程。繁荣的市镇和商品经济已经培育出了市民阶层,同时,也养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换,以及文化结构的调整,文化的主体从乡民变成市民,文化心理发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变化。了解早期城镇化进程中民众文化心理变迁的原因与轨迹,对于当下我们和谐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曾军 《云梦学刊》2003,24(1):64-68
对巴赫金接受史的研究应该在西学新潮的背景下,将之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联系起来。我们提出一种“复调的接受史”作为对巴赫金接受史的描述方法,主张在尊重线性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多元接受史观。并在对话性基础(需要/可能)、接受视野问题(知识背景/问题意识)、接受者问题(现实性接受者个体/想象性接受者群体)、接受者间的对话交流等问题上超越了现有的影响/接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