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骏 《学术月刊》2022,(3):211-224
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之研究既应在“学衡”之内,亦可能在“学衡”之外。1922年吴宓撰写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应》是代表“学衡”之外的一篇典型文字。此文因鲁迅在《“一是之学说”》中的激烈批评而为人熟知,但也因为鲁迅文章的高光性和笼罩性,其实又近乎“人人不知”。在认真释读《新文化运动之反应》全文的基础上,讨论此文所引起的,不限于鲁迅的各方反应和长程影响;吴宓在此文中显示的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吴宓和此文遭遇的时代“尴尬”等问题,以期在一个更大视野里理解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  相似文献   
2.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火柴工业,在1950年代发生了深刻蜕变。这种蜕变,表现在生产方式、流通状况、市场规模、原料结构、产品型制等诸多层面,历经数年最终完成,并为整个计划经济年代所延续。1950年代火柴行业的变革,清晰反映出新中国轻工业的发展轨迹。其兴衰转圜,既是当年内外经济环境的产物,也同私有制改造互为因果,但关键因素还在于工业化的要求。在国家工业化大背景下推进的“增产节约”运动,终使火柴产品型制从内到外彻底改变,火柴业走上一条迥异于前的发展道路。火柴业的蜕变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1950年代中国计划经济的些许特征。  相似文献   
3.
淝水之战后,关陇地区的族际政治围绕着苻氏与姚氏的权力竞争展开,"关西雄杰"(关陇地区氐、羌、汉族群领袖)的倒向成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姚苌初建后秦政权之际,苻坚之死是牵动关陇政局的核心事件。苻坚以五将山为根据地与姚苌向岭北发展的战略发生冲突,故为姚苌所俘杀。这一事件刺激了苻登势力的崛起,引发姚苌辱苻坚尸之举,由此暴露了姚苌政权的道义缺失。"关西雄杰"依违于二秦之间使姚苌与苻登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姚苌立苻坚神像于军中并告解,正是为了争取"关西雄杰"。在收服岭北标志性人物新平羌雷恶地之后,姚苌赢得对苻登的决定性胜利。姚苌之死终结了苻坚之死的政治意义,苻登失去了动员"关西雄杰"的号召物,随即走向灭亡,后秦在关陇的统治才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4.
华南学派是目前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治学方法与实践很值得关注和探讨。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植根于中山大学文科设立以来"眼光向下"与跨学科治学的学术传统,师承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并在与海外学者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中形成了共通的治学理念。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及其学术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某些共有特征。探寻该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建设应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隆庆四年(1570),晋南地区遭遇了区域性暴雨灾害。自黄河沿岸的荣河、蒲州、永济,到太行山脚下的夏县、安邑、解州等地,都留下了相关记载。位于这一地区的河东盐池面临减产风险,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机制,国家对盐政的管理体系,以及盐场长官的主观选择等因素,中央未能第一时间掌握实况。次年朝廷获悉灾情之后,各方争论的焦点并非池盐生产,在纷扰的政局和边事中整个事件被认为是朝臣间的政治斗争。直到隆庆大雨过后的十余年,时人才重新提起隆庆大雨的深刻影响,并以此为动因各自设计了改革盐政的策略。由隆庆大雨而起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明中期国家财政与区域供给间的勾连,可能会危及国课收入的自然灾害一度被淹没于官员间的互相攻讦之中,之后又演变为一种集体记忆和符号性事件,不断地被各种群体赋予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德国史学对历史知识之建构性、目的性、功用性的认识经历了显著的变化。18世纪,为了对抗历史怀疑主义,德国史家强调历史知识的视角性和建构性。这种认知因为契合了当时科学概念中的个体性特质而流行一时。至19世纪中叶,科学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德国史学首先通过摆脱政治伦理说教性和理性从属性而确立了"自为目的性",其次随着历史"写作"与"研究"之间割裂的弥合,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论证方法从而保障了这一特性。"自为目的性"有力地支撑了历史学成为一门自治且自洽的现代科学学科。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史学开始转向更强的社会地位诉求。与此同时,史学的科学性与功用性、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论争此消彼长。20世纪70年代,历史知识之建构性重新被发现,发挥史学功用性的策略也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转为培养个体历史思维能力。纵观现代德国史学的这一认知变化脉络,与其说是在科学性上的递进,毋宁说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地位和社会现实地位而做出的建构、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贾鹏涛 《社科纵横》2014,(2):147-150
历史学中的想象有两个指向,一个指向是过去,一个指向是未来。对历史上的想象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对历史上已发生事情的想象,一种是对历史上未发生事情的想象。对历史上未发生事情的想象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反事实假设想象,一种计量史学的反事实模型。历史记忆是历史想象的基础,此外,史家的研究还可能是建立在前代史家想象的基础上。在叙事中,历史想象是建立在历史记忆的基础之上,但有时历史想象并不受历史记忆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在近现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所牵引的沿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相反,许多内陆城镇急剧衰落,但济宁是个例外。民国前期,济宁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北方其他城市情形不同,济宁精英和民众积极引介现代商品、技术、文化和政治制度,又保留了许多旧有的因素和习惯,区别于那些受现代或西方势力支配的通商口岸。但济宁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动荡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阻滞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张力以及市民社会的正常成长,影响了其城市性格的充分发展。同时,济宁现代化的部分成功是孤立而脆弱的,大济宁地区渐成为以沿海为核心的现代国家社会经济网络中的一个腹地。民国前期济宁的经历显示:其作为内地城市的命运并不主要由城市自身的逻辑机制所规定,农村危机及其解决危机的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作为建国以来构建世界史理论体系的新创者,吴于廑在其早期的学术研究也即硕博学位论文中所积累的学术知识,主要以中国史的领域为主,但却对其以后构建世界史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对古今中外史家的世界史观方面的评价,在世界历史的分期方面以及对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与农耕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光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明史专家之一。他在求学期间,接受北京大学文史学风熏陶和崇尚考证的主流学风影响,撰成处女作《<封神演义>考证》一文。1940年之后在整理明清档案中完成多篇与明史相关的考证文章,基本奠定了他在民国时期的治史路向。1949年,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时代转变之际,他积极主动要求赴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唯物史观,并与一众好友、同仁发起创办天津《历史教学》杂志,传播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经验,为此刊贡献了后半生的学术生命。与此同时,他的学术心态随之转变,在学术研究上的治史取向,从擅长考证转移到在史料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新取向。这一治史转向,并非他个人的学术倾向,而是时代变革下的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