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8,(2):150-153
鲁迅形象的"政治化"诠释或者"去政治化"解读,源自于学者们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根本误读。鲁迅没有秉持"文学脱离政治"的浪漫幻想,也没有希冀"文学驱动政治"的黄金时代,而是深入批判了"文学依附政治"的传统陋习,进而揭示了文学本质与政治话语的内在歧途。依据鲁迅所开启的政治新视阈,消除统治阶级争夺"一把旧椅子"的革命幻象,亟待澄清三个层面上的"是非"问题,一是国人权利保障而非等级特权,二是国民人格健全而非奴性心态,三是民众成为政治主体而非统治对象,才能真正瓦解中国专制王朝的"超稳定"循环。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11):142-154
如果在当今时代讨论鲁迅与传统文化这个话题,鲁迅一定是处于某种不利地位的,这是因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尤其是复兴儒家文化传统,在今天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并因而具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合理性。但是,就鲁迅与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来说,弄明白鲁迅对传统的批判究竟触及到它的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有效思考又是非常欠缺的。从鲁迅方面看,他的批判所做的更多的是以一种近乎现象学的方式去揭示中国道德主义思想传统规定下的政治生态和人性状况。由于他所揭示的东西与这个传统本身之间的那种本质性的内在关联,这种揭示所产生的实际批判力量就比那些直接针对传统本身的单纯批判要深刻得多;而着眼于鲁迅所揭示的东西来反思这个传统,则不仅会发现它的许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很难看到的深层问题,而且,也会让今天那些意图全面复活儒家传统的所谓新儒家们自身的思想处境变得荒谬与尴尬。  相似文献   
3.
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关系涂可国国内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近年来,有人又进一步提出了互斥说和划界论。针对把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绝然分离的二元论伦理观点,有的论者表示反对并主张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直接统一。我认为,纯粹的...  相似文献   
4.
孟庆仁 《东岳论丛》2000,21(1):14-18
周恩来不仅是最早探索而且是最早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中共中央主要的负责人。周恩来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大体上经过了三个时期 :从大革命后期到中共六大是第一个时期 ,六大以后到 1 92 9年 9月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是第二个时期 ,再到六届三中全会是第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内 ,周恩来对党的队伍的恢复和发展 ,对于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壮大 ,对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都起了主要的作用。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 ,周恩来做出了仅次于毛泽东的贡献 ;而在全党实现工作中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中 ,周恩来则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的文化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精神的文化主题刘良海有关人文精神的论争是近年来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场最初由文学界引发的讨论很快成为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瞩目的焦点,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准确地把握人文精神文化主题的基本特征,是全面考察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关键,是人文精神研讨得...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仁 《东岳论丛》2002,23(6):61-6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展开的。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从总体上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7.
张松 《东岳论丛》2007,28(6):119-126
在孔子所构思的仁-礼关系中,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存在论意义,其不同寻常的深刻性只有面对现代性的两难问题时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事实上,通过对仁-礼关系的构思,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不再将社会整体性看作是对个体存在的外在限定,而是把它看作是属于个别化存在本身的内在规定。但是,由于实体性的礼及其所表达的特定的社会秩序被孔子直接等同于存在的整体性本身,因而也就产生了一个与他的原初设想相悖的结果:礼实际上取代了人的个别化存在的源始世界关系,而成为一种对个人拥有绝对权力的东西;这一点与孔子在存在的根本问题上的沉默态度是相适应的,并且也因之而得到了强化。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可以直接用他的思想来对治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这种想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8.
张松 《东岳论丛》2006,27(1):160-165
在老庄思想中,由于其自身中包含有“有”与“无”的冲突结构,道从来就不是一种具有绝对可理解性和现成性特征的纯粹在场性。这一点构成了道的思想与始终拒绝“无”的问题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差别。但另一方面,道的思想也因此而表现出它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在根本问题层面上的同构性;而“无”的本质性参与则表明,与Ereignis相同,道作为以自身为根据的绝对超越者,始终是从时间性、有限性方面被理解的。这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原则,它不仅规定了道与Ereignis的不可言说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语言本质问题,而且,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全部思想也都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刊登了孙柏录的《唯物史观与毛泽东》(以下简称“孙文”)和王建民的《毛泽东的历史观一议》(以下简称“王文”)。对于他们的基本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常识性的问题上,他们又都有许多错误。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得不重复经典作家的一些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0.
信仰的主观客观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天策 《东岳论丛》2003,24(2):68-72
信仰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和社会文化活动。就其主观形态而言 ,它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生存条件的全面审视 ,它也是人类对终极性人生目的确认和追求 ,表现为高度的理性思维、浓厚的感情色彩、明确的人生目的以及坚定顽强的意志行为。就其客观形态而言 ,它是人类一切信仰活动的成果和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