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林立。鲜卑族东北起势后,转战东西、支系分离,建立起为数不少的独立政权,几乎横亘北朝整个时期。随着这些鲜卑族政权的建立,乐府诗歌创作在各个政权兴起,其在作品题材、内容、数量和作者民族成分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独特性,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共同性和承继性。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在全国文坛历史题材的书写热潮中,西部边地的历史也成为作家书写和关注的重点。西部作家将具有无名性、个人化肌理的小写的历史,放置在具有共名特质的大写的历史长河中,让纵横捭阖的西部人物、家族历史的立体书写与绚烂多彩的西部文化、区域历史交相辉映。在对个人史、家族史、区域史等小历史的细致、生动和丰润的凸显中,西部历史小说拥有了一种波澜壮阔、深邃宏大的史诗性品格。西部作家多元化、多角度的历史书写,表达了他们重铸一个国家历史、民族历史的情感与愿景,传达出温暖的人性,体现正义与尊严的力量,让历史的光芒烛照现实,展现了文学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3.
"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物,讽刺性的实现人类的梦想,挖掘理想主义哲学的各种含义,探寻存在的混乱与无益,思考时间的周而复始和理性的失败……"这是博尔赫斯一贯的主题。本文将在这几个主题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博尔赫斯深邃浩渺的思想世界,感受他诗歌中那种交错的时空感,并且简述博尔赫斯的生平和他所喜爱的诗人,以及本人对他的几首关于时空的诗歌的详细的分析解读,以此来谈谈本人在博尔赫斯的时空之中看到的自己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文学理论旅行到中国,掀起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也引起中国学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在自己的文化政治背景中接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展开具体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5.
流散到澳洲的华文学者谭达先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化国外传播事业。他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谭达先对港澳台及海外诸国华语民间文学的研究填补了本学科学术空白。他被有关学者称为民间文学界"三巨人之一"以及海内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民族英雄"。本文从民族本体角度探讨谭达先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其在大英帝国主义内部敢于以反抗的姿态坚持汉语书写所遭遇的困境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与时下流行的普遍具有宏大体系建构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相比,陈子善先生的文学史书写确实显得有些"另类",或者借用他新近出版的《边缘识小》一书的"边缘"二字概括,可能更为精当。他说:"我所讨论的,并非文学史上的‘宏大叙事’,并非当下学界关注的具有理论深度的中心论题,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并不重大的具体问题,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自以为有点意思甚至比较好玩的人、书、事,  相似文献   
7.
“回到人的存在,就是回到了原初”,就是“回到了美学的真正起点”。可以说我国新时期三十(1978-2008)年学术界以此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人学范式与美学建构的“实践论”、“审美自律轮”、“感性生存论”等,对于突破“工具论”、“反映论”等寻求多元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美学贡献了极大的理论建树和话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当下全面人学美学终极意义的审美之维无不指向人的全面存在。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是最能带上时代烙印,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类语汇。流行语的来源有很多,"古为今用"(又称"旧词新用""古词新义"等)就是来源之一。"达人""饕餮""纠结""崩溃"等词在古汉语中早已有之,由于时间跨度大或由于社会历史原因,一段时间内不常使用,其本义或本源已鲜为人知,而到当代又演变出新义,其流行新义有着明显的"古为今用"演变过程。求新求变、求真求实的现代社会文化背景,是这些词产生、流传的原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鸠摩罗什精通胡、梵、汉多种语言文字,所译<妙法莲华经>信、达、雅兼备,虽为佛经文本却具浓厚文学色彩,读者在精彩的文学欣赏中领悟玄奥教义.其情节叙述多以想像夸饰铺陈,营造雄伟奇异的佛世界,状写强大无比的佛法力.其想像与夸饰手法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在时空转换中任意挥洒,虚构的情节奇异纷呈,夸饰中数字的运用尤为奇特,夸饰又常借助比喻使虚实相连,增强了实感性.诸此种种构成<妙法莲华经>想像夸饰手法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0.
颜早霞  颜早平 《现代妇女》2013,(10):225-225,223
大学精神的主旨在于通过学科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术探究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与人文道德修养.本文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出发点,从科学精神与人文道德两个方面切入,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互相补充与有机结合角度来探讨大学精神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