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2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的”的语法性质素有争议,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真的”发生了主观性引起的语法化,是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词化倾向的“形容词+助词”结构,话语标记功能的实现为“真的”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语用、句法条件。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不仅能促进话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能促进语法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汉语在韩国人外语学习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实力的增强,这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选取韩国在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被称为具有“操作性的主观性”的Q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对目前韩国在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在对待学习汉语方面的主观态度做了调查研究,确认了他们汉语学习态度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复合词"横竖"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新词,经过词汇化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文章指出了现代几部重要词典"横竖"条释义上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分析"横竖"的词汇化历程加以验证,同时探析了其词汇化的机制和原因。最后考察了副词"横竖"的使用情况,认为其主观性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一种可以有效展现绘画艺术的手段,可以将画家的精神意志反映出来,尤其是主观性色彩,带有浓厚的主观情感。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油画绘画中的主观色彩进行分析,了解主观性色彩具备的特征,然后探讨在油画创作中,主观性艺术色彩在体现创作者主观思维、精神、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应用,为油画主观性色彩应用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149-151
科学客观性作为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是包含有主观性的。所有科学理论都是由不同的主体不断研究和实践获得的,科学客观性要求所有主体保持一致性,然而主体由于受到个人因素、研究方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科学理论必然会含有主观性,那么,主观性也就成为科学客观性所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但是,我们不能排斥主观性,必须正确认识它的存在才能尽量避免它给科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没的"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北方方言词语,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既写作"没的",又写作"没得"。"没的"作副词并不表示反诘、揣测、斥责等语气,其基本语义功能是表达否定概念,用作否定副词;同时,"没的"在自身语义条件和语言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主观化现象,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7.
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话语标记.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界定是重要问题,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式特征,如内部构成、分布特征及管界等;二是语义特征,如意义的程序性及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等,其中主观性特征具体表现在言说类话语标记中人称代词的使用、谓语动词的感情倾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探讨说话人在使用现代汉语语气词表达主观意义时的主体差异。研究表明:表达主观意义的语言手段多种多样,说话人为了实现交际目的需对其进行选择,这种语言选择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和话语功能的影响。文章尝试以语言主观性为理论基础, 建立现代汉语语气词意义主观性的分析模式,然后对《雷雨》中语气词意义主观性的主体差异进行了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中无疑存在主观性.其主观属性来自科学的人类维度、人性维度、社会维度、方法维度、认识维度.科学认识具有主观性的原因在于:首先,我们不可能把认识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严格分开;其次,感知并不是完全是由客体强加的,而是包含主体选择和建构的主动过程;再次,我们不知道或原则上无法知道事物本身(物自体),科学具有某种主观虚构的成分;最后,作为客观性根基的主体间比较并非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10.
新闻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应当与新闻经验相冲突,但当前不少新闻研究往往从抽象理念而不是从实际经验出发,得出一些貌似真理却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结论。有些理论强调新闻的本质是客观性的,这其实是一种规约性理论,而不是符合新闻实际的描述性理论。新闻的主观性、宣传性、舆论性都不是新闻的外生因素,而是内生因素;新闻的专业标准与受众标准是永恒的矛盾,它的最终调和体现为新闻编辑部的新闻框架;而新闻框架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机变的,它与时俱进地把握政治标准的变化。因此,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事实与真实、主观与客观,呈现为各种矛盾、错位、误差,而在深层次上达到有限的统一,这才是新闻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