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0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514篇
劳动科学   20篇
民族学   157篇
人才学   111篇
人口学   44篇
丛书文集   1512篇
理论方法论   303篇
综合类   2604篇
社会学   717篇
统计学   11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763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积极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世界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前瞻性擘画。总体观之,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体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类”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逻辑基点, 现代“人类交往”方式的演进与普遍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现实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源点。逻辑起点、现实基点与思想源点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生成之源,对其系统、深入的阐释与审思则是我们学习、领悟、实践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产生于对市民社会贫困问题的批判性论述.他指出市民社会的贫困根源在于资本私有制,且以劳资对立或贫富分化表现出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切入点,马克思展开了对上述贫困根源的系统阐释,结论是在资本私有制的外壳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不相容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灭亡的前提下,走向"所有人的富裕".在总结当代中国决胜脱贫攻坚取得的理论成就时,既要反映对其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要突出它的中国化特质.这种特质主要通过科学处理好决胜脱贫攻坚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具体政策的发展性、经典马克思理论观点与"中国道路"的特质等方面的关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科幻叙事集科学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与后人类想象紧密结合.从美国科幻文学学术史出发,回溯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审视和书写,可以发现其从纯粹地维护人类主体性转向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流向.以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为例,解读作品对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三种关系的后人类构想,从而探索美国科幻小说有关"人"的书写怎样预示了超前的后人类境况,以及这种境况所带来的对于后人类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建国 《领导科学》2021,(6):126-126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使当前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明之间如何相处?相互冲突还是合作对话?不同的主体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与主体性的前提下又能够尊重其他主体文化?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可与尊重。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内,从虚假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迈进要经历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共同体,如何建设共同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实践中不得不回应的课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理论使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审视共同体的当代建构,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的现时代,着眼于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在的应然态势、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存在、世界历史的必然潮流,自然生命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必要的建构选择。  相似文献   
6.
7.
8.
儒家中和思想是最高境界的道德标准、超越时空的美学标准,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执两用中,执中致和,由“中”而“和”,由“和”而“生”,涵盖了历时的、线性的“和实生物”与共时的、网状的和谐共生。在万物化育生成、人生事业发展、社会秩序维系、人类未来生存等方面都有着超时空存在的永恒价值,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也给予了很好的回应和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后农业社会"概念关乎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主要是指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由更加庞大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相结合所组成的队伍,其中轴原理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行创意优先,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生态化和知识化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背景与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有所关联,如果这一概念能够成立,将会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还是一个可以实践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能够为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带来一个探索和讨论的新空间,或许能够成为东方人对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