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3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75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424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许多同学作文时,往往不思考便急着动笔写,等写到了中间或结尾才发现:“郁闷,不知道写什么了!”“糟糕,写跑题了!”“天呐,超出字数了,卷子上没地方了!”…………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一列提纲.  相似文献   
3.
4.
5.
有些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常常转头就忘记自己是否吃过药。特别是如今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不在身边无法提醒按时服药,这让老人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干脆多吃一次,有人留下一次服用2倍剂量的药物,但也有人担心这样会造成药物过量而影响健康。漏服药物时该怎么办?怎样避免漏服药的情况发生?医生提醒,服药时一定要科学掌握间隔时间,按时服药,不要存在"忙时不服、闲时补服"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姜生 《文史哲》2015,(2):17-33,165
汉墓画像中保存着现知最早最可靠的汉代列仙图谱形态。汉画所见不同时代历史(传说)人物共事一堂的"不合理"情景,以及大量超出世俗经验的奇观异景,都暗示了图像所指示的空间对世俗时空秩序的超越特征。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隐含着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自三代以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列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汉画中内在有序的人物图像内容应作为汉代仙传谱系来看待。神学化的儒家道德伦理,重武尚侠的社会风尚与历史上长期积淀的神仙思想相结合,乃是汉代"仙谱"所据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汉画所存仙鬼谱系乃汉代宗教信仰结构之反映,亦伴随汉晋价值观之遽变而发生转变。将汉墓画像系统与道书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汉代"仙谱"的基本面貌,更可揭示当时的成仙标准,这对于研究汉代宗教形态和初期道教的起源问题将具有钩沉起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清代对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实施的朝觐制度是满蒙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喀尔喀蒙古王公对清朝的朝觐中,体现了清廷的权力,也满足了朝觐者物资需求,在朝觐中有着突出的在物资交换前提下对清朝进贡的内涵及历史意义。主要分析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朝觐制度,研究了朝觐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与玛丽莲·罗宾逊于新世纪分别推出老年身份书写小说《老无所依》与《基列家书》。前者重在对资本逻辑摧毁传统文化价值的批判,而后者重在权力话语的领域性建构,两者均以老年主体经验为文学再现的路径,旨在突破西部青年神话的物质经验,用以保守精神与价值坚守为核心的老年模态重构当代西部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后,法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讨论如何建立新的伦理。在此背景下,列维纳斯提出以他者理论来重新认识言说、责任和主体。语言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主要场所,言说具有前本源性,是接近他者的运动。列维纳斯主张通过所说向言说还原的方式去认识言说的这种前本源性。在言说中,自我被暴露在他者面前,在对他者的回应中形成了责任关系。主体首先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出现,其不仅要承担起自我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对他者的无限责任。这一思想是对近代哲学主体思想的一次批判,也是对伦理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