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的一年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加快进行,城乡经济呈现了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思想意识领域也日渐活跃。在新年前后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为党中央关于在文艺界要纠正“左” 的倾向和保证创作自由的指示而欢呼:“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文艺界的活跃,引起了整个思想理论战线上的连锁反应,学术理论界的许多同志也在思考:我们这里的情况如何?学术理论的黄金时代何时到来?  相似文献   
2.
书报审查制度是以政府权力为支撑的"文艺批评",它通过统治者充满意识形态化的价值、标准与趣味对文学秩序施以控制。现代报刊杂志及文艺原稿是否接受审查、程度如何、范围广狭,宽松或苛刻等,均给文学生产机制施以不同程度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接受文艺审查成为国民政府时期文学生产活动必须经历的法定一环。书报审查、报刊杂志与文学作品(文学活动)的三维立体观,就是进入历史场景,对民国时期的文学史实进行立体的挖掘与呈现,达致重新勘探民国时期文学生产机制的某种历史复杂性,探索文学研究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丁玲复出后,留下了大量的文论,其基本特征,如陈明所说“都是有的放矢”,“有所为而为的”。但就是这些文论却遭到责难,有人称她为“极‘左’路线的维护者、辩护士”。本文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其它方面,对丁玲的文论进行探讨和阐释.认为:尽管它们存在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对文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对当今的文坛所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否定了对她的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4.
作品改编权保护既涉及著作权人利益,也与他人再创作自由相关。我国著作权法对改编权的规定比较抽象,难以为改编权侵权判定提供明确指导。在具体案件中,法院先后采用了两种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判定方法,即侧重于对改编权进行文义解释和侧重于在后作品是否构成改编作品。为统一裁判标准,著作权立法应在借鉴域外立法和总结国内司法审判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在《著作权法》中规定改编作品及其构成条件来间接细化改编权侵权判定标准。这样,才能使我国改编作品保护制度更为系统,从而在具体规范层面更好地体现著作权法促进文化繁荣之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毛泽东文艺思想之后的又一座巨大的理论丰碑。邓小平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尤其是在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与创作自中等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建树,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创作自由与杜会效果的关系、创作自由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的论述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陆机的《文赋》最先论述了文学创作自由问题,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心灵的自觉和自由活动,它会脱离现实各种因素的干扰,甚至作家自我的控制。当作家处于这种自由状态中时,语言就像抽丝一样不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文学社会责任是人们对于文学存在合理性的一种当然诉求,在古代中国,文学社会责任是通过对文学政教功能的讨论而建构起来的。作为文学社会责任话语的古代形态,对文学政教功能的强调贯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进程之始终,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重提文学社会责任问题,与文艺界的创作乱象以及文艺批评的失语密不可分。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其意义决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亦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先进文化的发展、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创作自由与文艺家的道德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圣元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当前文艺创作中责任感、使命感逐渐丧失,道德意识日益淡化的现象,应当引起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受制于种种现实客观因素的物质生产相比,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创作就其本性而言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在主编《益世报.文学周刊》期间,曾以多个笔名包揽了副刊的大部分文章,主要围绕着人性、阶级性、创作自由等问题展开,从中显示了离开论战中心上海之后,梁实秋对自己文学思想的集中整理和强势播扬,对文学本体建设和文学的自由发展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