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9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21篇
丛书文集   189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79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和孔子是东西方轴心期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思想可谓是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凝聚之点。对两位大家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将推进对柏、孔思想及其所承载的中西文化元素的再认识。在互训视域下,本文将柏、孔思想并置于一个比照体系之中。首先,从最根本的人、天关系角度出发,梳理柏、孔的"天人思想"("理念、善、正义"与"仁、礼"),并对柏、孔"天人思想"的三个核心取向——"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世界"、天上之"善"与人心之"仁"、"两个正义"与人伦之"礼"——进行对比;其次,从"天人思想"推演出柏、孔的"育人思想"("哲学王的培养"与"圣贤君子的培养"),通过对柏、孔"育人思想"的两个核心层面——"追寻哲学"与"修身治国"、"善之知识"与"行中之知"——进行互观,使柏、孔思想在一个共时的比照体系中得到崭新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任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解决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优秀思想资源,而以君子人格为典型价值特征的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需要对君子人格的辩证本性以及提升的时代契机做出深刻的逻辑阐释和长期的历史构建.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以政治法理与道德伦理为分类标准,对君子与公民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它们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既同调又异调。作者由此驳斥了两种论断。接着,文章论证了君子与公民相结合的两种可能路径:一种是“君子的公民化”,塑造的是“公民式君子”;一种是“公民的君子化”,塑造的是“君子式公民”。其中,后者更符合现代中国的实情。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21,(1):89-97
关于《礼记·大学》篇引用的《尚书·康诰》中的“作新民”训诫历来存在不同的诠解,汉、宋学者对“作新民”的诠释视角是不同的,其强调的重点也有所差异。汉唐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解释“明明德”的,注重从为政之君子的视角进行阐释,认为“作新民”是指君子念前王之明德而自新;而宋代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说明“新民”的,着眼于从有道德的学者视角进行诠释,认为“作新民”是指有道德的学者自新其德而后新民之德。详考《礼记·大学》篇所引《康诰》中的“作新民”观念,其中的“新”字本义当理解为“新的”,“民”字之本义当训解为“卫地殷商之余民”,“作新民”本义应解释为(康叔)帮助周王兴起或培养新的殷商余民。围绕“作新民”的诠解,从《康诰》“(康叔)助王作新民”到汉唐郑孔“君子念德自新”再到宋代朱子“学者自新新民”所发生的三次意义转变与延伸,实际上体现了《大学》学史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汉唐时期着重突出了君子作为治国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政教之于民众的重要性,而民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宋代则着重突出了自新其德的学者作为唤醒民众明德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之于民众的重要性,并以此凸显了民众自主而新、自愿而新所具有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形象学视角对比研究《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对重要概念"君子"的英译,对不同译本所构建的"君子"形象特点进行描述,发现各译本"君子"形象有所差异,并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差异成因,进一步说明翻译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