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啯噜"是清代主要活动在四川的一种游民群体,有学者认为近代的哥老会组织即源于啯噜,然而关于啯噜的含义与起源有着不同的看法。依据新发现的雍正朝湖广总督迈柱奏折,可知贵州有一种"鹘掳子",即啯噜子,其名应起源于川黔汉族对外来抢掳的少数民族的称谓,其活动特点是"多人"抢掠,具有群体性与流动性。乾隆初年署四川巡抚布政使方显、四川巡抚纪山的奏折,补充了《清高宗实录》记载啯噜的简略,可知"啯噜子"是清初官府移民实川中从事"盗窃"的"失业无赖之徒",主要在乡村集市三五成群,进行抢夺窃劫。雍正六年清丈之后,四川地皆有主,以后开荒占地很难,无业游民问题可以说是清丈之后加剧的,防止"啯噜子"实为设防"游民"。  相似文献   
2.
乾隆中后期,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啯噜"活动频繁,已经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清政府下决心铲除"啯噜"这一黑社会组织。但是,清政府面对着这一困境:将真正的"啯噜"与被怀疑为"啯噜"者、被裹胁入"啯噜"者区别开来,以打击真正的"啯噜",而不致造成大的社会恐慌。而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几乎是办不到的。"啯噜"镇压活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恐慌,后果很严重。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巴蜀“咽噜”这一社会群体中,真正的“咽噜”无疑具有黑社会性质。但是,被官府认为具有“咽噜”嫌疑的,还有诱赌、哄骗的川江水手,形迹可疑、行色匆匆的过路人,乃至偷摸他人钱财的乞丐。而成群结伙的“口国噜”中,又裹挟着乞丐、水手及其他失业者,这就使得“咽噜”这个社会群体的成份变得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4.
乾隆中后期,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咽噜”活动频繁,已经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清政府下决心铲除“咽噜”这一黑社会组织。但是,清政府面对着这一困境:将真正的“咽噜”与被怀疑为“咽噜”者、被裹胁入“咽噜”者区别开来,以打击真正的“咽噜”,而不致造成大的社会恐慌。而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几乎是办不到的。“咽噜”镇压活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恐慌,后果很严重。  相似文献   
5.
明朝一经建立,即与地处小亚细亚的鲁迷(或称肉迷,即奥斯曼土耳其)建立了一定的政治联系。自明洪武至万历间,鲁迷使臣频频入贡。而这一时期两国间交流的重要成果,即为噜嘧铳的传入。明中书赵士祯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嘉靖时来华鲁迷国使臣朵思麻处,学得噜嘧铳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尔后精心仿制,并于次年进献朝廷。因当时国内所造鸟铳"远而且狠,无过噜嘧",明朝政府遂令军工部门大量仿制,装备军队,"以收防倭制虏之效"。  相似文献   
6.
川江航运与啯噜消长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民、游民组织及其消长因素的研究, 在今天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依据史实, 以川江上货物、人员的互动关系, 剖析清代乾隆至咸同年间活跃在四川的游民团体———啯噜的消长因素, 可以发现乾隆年间西南地区铜、铅业的开掘与贩运, 失业纤夫等流动人口滞留四川, 其中一些人从事抢掠等活动, 形成了啯噜, 给四川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光绪年间, 川江航道上运输业的变化( 主要是鸦片外销及走私) 等因素的作用, 消化了部分外来游民, 致使啯噜消亡。  相似文献   
7.
江右先秦古佚名(虫枭),异译坚牢又讹写为(*蚤);汉晋俗称谿狗;明清诨号蝦蟆,远播巴蜀变名咽噜又转呼为哥老(会).口耳相传,笔墨互讼,虽查无史据,必始出有音.本文勾沉烛幽,辩证源流,经严格的学术批判、严密的文化解读,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还原出江西地方史与洪门会史不容忽视的若干盲点及其纵深关联,首揭江西(抚州)蝦蟆与四川咽噜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前期,大量移民进入四川,啯噜成为影响地方稳定的一大因素。本文以"巴县档案"为材料,分析啯噜的身份构成、犯案特点、组织特征及政府与民间的应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清代地方社会治理失效的原因,认为清政府保甲制度在功能上的缺失,是造成啯噜泛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秘密社会研究中,学者几乎都认为哥老会是由啯噜演化而来。但是从啯噜到哥老会的演变轨迹,很难建立起逻辑的和有说服力的联系。在清朝的档案中,啯噜和哥老会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啯噜被称为“啯匪”,从乾隆初期便已经存在了;哥老会被称为“会匪”,在同治以后才开始流行。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学者,应该说都是有一定的史料根据的,这些史料主要来自清代官方或者官员对啯噜和哥老会的描述,但是几乎都是只言片语。如此就认为哥老会来自啯噜,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接受了清官方的一种对边缘人群的话语表达。而那些表达不一定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其在很大程度上是歧视、愤恨、污蔑的结果,或者就是为镇压这些反叛者寻找理由。由于对哥老会的镇压无力,而且这个组织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污名化或许是一种策略,或者是利用道听途说的信息进行的武断的推测。  相似文献   
10.
由于清代官府打压及资料缺乏,有关巴蜀袍哥的形成之说多属臆测。据清代巴蜀社会的历史情状,巴蜀袍哥主要源于入川移民的异姓结拜,移民社会打破了血缘联聚的宗族社会形态,异姓结拜之风盛行:一部分没有土地的移民通过异姓结拜方式形成靠“暴力”手段为生的啯噜,而拥有土地却离乡背井的移民,也通过异姓结拜方式以“自保”,或通过“以暴制暴”以抗衡啯匪等的侵扰与威胁。两种结拜方式是巴蜀“浑水”袍哥与“清水”袍哥形成的雏形,异姓结拜促进了巴蜀袍哥的广泛兴起与兴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