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孙超 《求是学刊》2016,(4):124-131
《金瓶梅词话》的创作、抄刻与晚明江南士风有非常深密的关系,将二者放置在侨易视域中考察会有一些新发现。所谓"侨易"即因"侨"而致"易",强调精神或物质在位移中发生交感、质变。由此观之,《金瓶梅词话》的创作是晚明一个很典型的侨易事件,它侨用《水浒传》、《西厢记》、话本小说、日用类书、史书及其他各种文字材料,交感易变为"通大道"的艺术杰构;抄书—刻书与嗜酒—好色是晚明江南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抄刻《金瓶梅词话》满足了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江南文人在晚明突破"穷"—"达"二元框范形成的求"通"之士风乃是《金瓶梅词话》侨易事件生成的深层原因。因此,《金瓶梅词话》承载着晚明文人趋新求奇、追求自由等与近代接轨的精神密码,而现当代的"金学"热正导源于此。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的英明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都重视风俗和教化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并有大量论述。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等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深刻反思和总结明亡的惨痛教训,认为明代、特别是明末风俗和教化衰坏和士习窳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他们在全面考察中国历代风习变迁、教化行废与国运兴衰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国儒家重视以风教治国的思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风俗(气)变迁与国家兴衰、行教化与正风俗、振士风与兴国运等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与阐发。他们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旧望的基础源自东汉时期的著姓和经学世家,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的家学传统和为世人称羡的优美门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代统治者的倡导下,士族社会形成了崇重旧望的价值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旧望拥有文化和人物上的优势决定的。崇重旧望对士风产生了种种影响,如士族标榜郡望,以郡望自矜之风盛行,等等,虽彰显了旧望在文化上的自信和优越心理,但也表现出旧门子弟妄自尊大的精神风貌,深刻反映了中古社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房琯是中唐初期的著名文士之一.他自身道德、才学兼美,同时也继承了前辈文儒所开创的优良传统,乐于提携、培养有才华有操守的士人.开元末期至肃宗时期,房琯一直和文士群体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当时艰险的政治环境中,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尽其可能地帮助、支持、激励包括大批文人在内的正直之士.房琯对当时文士既愤激、抑郁却又坚贞、向上的思想心态和精神品质以及慷慨、沉郁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宋代荐举与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坤 《北方论丛》2010,(6):70-75
宋代荐举制度在选官中的地位较之前朝后代都有所增重,使其在官员仕进之路中逐渐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兼之制度的不完善,士人为谋求荐举,造成了"奔竞"成风的社会现象.由此在客观上对有宋一代的士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宋代虽不乏在荐举中坚守道德,砥砺士风的士大夫,但在现实环境之中,却虚弱无奈.虽对士林有所激励,却根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荐举之风的不正加剧了士风恶化,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中宗神龙初年,大规模的文人正向遭贬.士风的谄谀成为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的时代顽症.政治的翻云覆雨、吏治的严于用刑、儒学的衰微和科举取士内容的变化、统治者对士人喜则赏怒则刑的随意处置、士人对功名的强烈追求等等,是这一时期谄谀士风形成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金代士风     
金人进入中原,重视知识和人才,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分子群。金初的知识分子重视自身修养,他们热爱读书学习,轻财好施,操行纯谨,重节尚义,善于交往,关心国家,但不屑于争权夺利,具有纯真厚重的特点。金代士风受整个社会风气所制约,反过来又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重大影响。金朝后期,社会风气败坏,士风虽然变得慢一些,但最终也没有逃出“日趋诡薄”的命运,终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士林风气的裂变主要表现在隐逸不仕之风渐盛、忠君观念渐衰、士人独立意识觉醒、世务交游和百家兼修。诸葛亮隐与仕的选择,既有东汉末士林风气之共性,又有其自身特色,同时也折射着汉、魏之际士风的承上启下。  相似文献   
9.
论南宋遗民词人对江湖士风的突破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遗民词人虽然承袭南宋时代的“道人”、“雅士”风度,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在如下两个方面却有所突破和发展:一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优游湖山,寄情山水,在人生态度上追求独善其身,追求并实践着自由独立的隐逸人格精神,崇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飘逸清空的风度;另一方面则是南宋遗民词人在创作的隐逸人格形象中包含了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探索,具有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10.
钱大昕对乾嘉时期扭曲的士风和学风给予了极大关注。他指出:当时士人求财逐利,不讲士、儒之道,丧失志节,无法引领社会风气向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与"势"的交换关系,丧失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文人士子之间相互轻贱,不能真正讨论问题,学风浮躁;士人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背诵前贤成句,剽窃他人言论,学风败坏。他认为造成士风和学风败坏的原因有三:一是宋明以来空谈性理学风的影响;二是科举取士的弊端;三是文字狱的压制。针对这种情况,钱大昕彰扬"以名为教",树立士人的羞耻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提倡实学,且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格与学识来影响士风、学风,以期扭转士习之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