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于唐代历史和文学的研究始终绕不过对于"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于唐代儒学发展的研究也是如此。"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对唐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对思想领域造成的动荡也是空前的。随着战乱之后社会的动荡、人心的不安,儒家思想急需对自身的理论进行重建以期适应时代的需求。本文即是在详细考察史料的基础上,对"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进行层递的分析,由此对唐代后期出现的儒学复兴运动之原因进行详实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唐代历史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居重驭轻"、"不专委边将之任"的改变是安禄山起兵的重要原因,玄宗、肃宗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肃宗的平叛计策,又进一步影响了叛乱的平定,在回纥的威胁下,唐代宗最后与安史降将妥协而结束了安史之乱。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青少年时代居住在巩县、偃师和洛阳,35岁之后移居长安."安史之乱"后又自陇之蜀,漂流巴蜀、江湘长达十余年,最后死在潭州至岳阳的一条船上.在杜甫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的乡愁和忧国之思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诗歌达160多首.怀乡和忧国不但是杜甫的一大思想情结,也是他的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是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培育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书一瞥     
《中外书摘》2007,(11):80-81
安史之乱——大摩盛衰记》;《哲学:对最古老问题的最新解答》;《切·格瓦拉语录》;《没有我们的世界》;《放下,爱》。  相似文献   
7.
浅析安史之乱对中唐士人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这场战乱之后中唐士人仕途观念的考察,欲从士人思想意识和主体认知的层面对安史之乱的影响再做一些分析,以充实历史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放精神的时代之一,胡人在其文化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太平广记》为主要参考文本,兼及正史、墓志的一些记载,考察其中关于在朝廷上活动的胡人的记载,同时注意到作为叙述者的汉人士族对于胡人的态度,尝试探讨来华胡人的文化认同、政治命运以及汉族士人对他们的态度,以期更好地理解唐宋之交文化心态、外交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
传统史家认为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唐玄宗从开元后期起沉溺声色, 倦怠国政, 因而任用非人。这一从君主个人行为模式转换进行历史阐释的视角, 虽然受到当代史家的批评,但仍然有进一步分析的价值。玄宗是一位具有丰富情感而又多才多艺的帝王。从开元后期起,由于玄宗的诸兄弟和宠妃武惠妃的相继去世, 使玄宗产生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观念, 同时随着天下大治, 使他在开元前期无暇顾及的对音乐舞蹈艺术的酷爱重新显露, 而且日益成为其主要兴趣。而此时杨玉环以她的善解人意和音乐舞蹈造诣, 促成了玄宗对她的专宠和爱情。玄宗个人行为和心理模式的转变,最终导致他倦怠政事,以声色自娱,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