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灵诗派是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一诗歌流派,该派反对江西诗风,以贾岛、姚合为宗,在当时颇具影响。其实,四灵诗派的形成与当地的文人社团有极大的关系。正是在这些社团的推动下,四灵诗派才得以团结聚集了流派的一批成员,形成流派风格,产生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常中医开完处方后,会告诉患者要忌口,"辛辣"就是常见的忌口之一。很多常用调料就因为辛辣,应当在服中药时注意。除了大家熟悉的青红辣椒、鲜干辣椒,还有胡椒、花椒、芥末、桂皮、八角、小茴香、生葱、生蒜等,都属于"辛辣"调料的范畴。它们都具有辛热或辛温的性质,平时适当  相似文献   
3.
宋元明清时期秦州地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条件落后,民众基本靠天吃饭,庄稼的丰歉与雨水的多寡有着直接关系。在旱灾频繁发生、官方推动以及灵验故事的传播等因素影响下,当时秦州地区的灵湫信仰盛行并成为最具特色的水神信仰,灵湫信仰呈现出功利性强、信众广泛、蕴含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舒瑜 《民族学刊》2021,12(12):89-98, 133
以“灵”作为理解山之存在价值的关键,僧侣、乡民和士人有关“灵”的观念与实践共同构筑鸡足“灵”山的多个面向。“灵”的不同观念来自不同的宇宙观传统,这些不同的传统在鸡足山交错互动,既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关联,又可以看到文明内部大小传统在纵向上的互动转化。文明的共生是通过在差异中建立联系、在冲突中寻求对话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竹葵村黎族的自然崇拜包括对土地公、灶公、燕子的崇拜,畏惧猴子鬼、鹧鸪、乌鸦、鸡等。而黎族有无"万物有灵"的观念、能否把不同村落的黎族人对具体崇拜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作为黎族集合体的信仰对象和做法以及黎族神鬼不分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商榷。  相似文献   
6.
7.
“四灵”是我国古代先民用以指代四方方位的瑞兽标识.起源于战国初期,盛行于汉、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通过对青海地区汉唐时期出土的相关文物资料的梳理,借助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认为“四灵”崇拜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在青海高原落脚.  相似文献   
8.
丁苏安 《民族论坛》2012,(24):11-21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英国人类学家,文化进化论的提出者,也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原始文化》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泰勒定义了文化,提出了文化进化理论,并创造了文化研究的方法。人类学界对泰勒及其研究的讨论并不热络,但一些入目书籍中必定会有所提及。学界对于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文化进化论和著作方面。  相似文献   
9.
解旬灵 《兰州学刊》2011,(2):201-203
文章从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四人,以及上饶二泉赵蕃、韩漉二人,从其六人诗集之中钩稽出他们互相交往的诗作,并进一步扩大至永嘉四灵诗派别的诗人与二泉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之中,可以得出晚期江西诗派诗人与四灵诗派较为密切的交往,藉以说明隶属不同诗派之诗人亦可同声共气,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男诗人向来借恋歌来比喻他的政治遭遇,而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写给灵箫的三十多首情诗是在他1839年被迫辞官南下的路途中写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没像以前的男诗人一样借恋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遭遇,反倒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在面对与灵箫的爱情时,既"沉溺"其中又想努力"摆脱"的强烈而又真实的情感。这主要与明清时期尚情、唯情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男女双性"的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