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的乡土文学属于现代世界乡土文学潮流中的重要支脉,而中国乡土文学理论及实践中明显存在部分日本乡土文艺资源。川端康成与周作人是中日乡土文学中的主要代表,对乡土文艺有着精辟、系统的论述,两者从"时代、种族、环境"角度考察本国的乡土文艺,均使用了"地方"、"个性"、"乡土"等词汇,这些关键词在各自的理论、观念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二者都是针对本国文艺的个性即将丧失的现状而提倡乡土文艺的,为本国文艺的前途寻找道路是他们在共同的历史语境下所产生的相似的焦虑及行动。  相似文献   
2.
无人倾听     
流沙 《东西南北》2014,(12):7-7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什么时候,你能与一个老人待上一个下午,饶有兴趣地听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已经成熟了。”但你有这样一个闲散的下午吗?不是你没有时间,而是你没有耐心。正是因为你没有耐心,所以失去了机会。  相似文献   
3.
杨汉立 《民族论坛》2012,(13):62-63
<正>侗族文学要出精品力作,要多培养些大师,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在新世纪上中叶完成的任务。这个课题值得大家研究。那么,究竟应如何下工夫呢?我作为一个与侗族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的苗族作家,有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但凭一篇小文是说不清楚的,只能算作简而言之。归结起来,我以为还是要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这也许并无新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说立足民族,并不排除侗族作家能在非本民族题材上取得成功,比如柯原就写下了大量非侗族题材的诗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与川端康成分别对20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都致力于以女性为中心铺陈故事,以诗意的语言建构起女性中心话语权,在其思想主题、表达技巧、审美追求等方面也具有高度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获奖.是因为评审委员们从他那里找到了"异国情调的日本、异国情调的诺贝尔";大江健三郎的获奖,则是评审委员们在他那里发现了"在美、在思想上,都绝不主张日本的美之所在,也绝不自吹自擂".他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殖民地的"优等生作家.获奖讲演<暧昧的日本的我>戏仿<美丽的日本的我>,适成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对佛教情有独钟,他从年轻时就不断地在探求佛教的真髓,并用文学形式奏响了一曲回归传统、融合自然,用宗教来医治心灵创伤的人文关怀之歌。他在自我超度的同时,也超度了众多受伤的魂灵。他的作品充满有即无,死即生的审美理念,展示了日本人的心灵世界,受到日本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东方的"忧郁":川端康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及其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影响性关系,而川端康成式忧悒或东方化忧郁是理解这种关系的重要构成点.川端康成式忧悒与20世纪中国忧悒类文学的相容性首先体现在审美"虚化"上."虚化"之一是追忆与怀旧叙写,它足以使创作成为对落魄现实的诗意慰藉,并由此而重建生命的意义;之二是情调化抒写,它能将寂寞与忧伤的情致、人性和生命意义的诉求以及文字蕴涵的韵味、妙趣融合一体.其次,相容性的另一表现是"物哀化"叙事.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物感说"与日本传统艺术的"物哀美"兼容互洽的结晶.在川端康成的作品和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中,"物哀化"创作表达的是传统的诗意或不合时宜的美好在渐行渐远中所透露出的失乐园意味和挽歌风貌.正是在东方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悒类创作既有川端康成式色调,更有其本土化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8.
论川端康成审美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是日本唯美派作家,其作品的审美特征来自日本传统文化的凄婉美,早期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妇女的同情与爱怜。二战期间,严酷的现实使他虚无主义思想与悲观主义情绪日益流露,战败后普遍产生的失落感,使他的作品着重表现感官刺激,寻求官能美与虚幻美的结合。晚期作品更以情欲以至性变态为主要表现内容,终至陷入颓废美而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现代作家,空灵、幽玄是川端康成小说极力营造的一种艺术美,对这种艺术美的捕捉与叙述角度却非常独特。镜子,是川端文学十分钟情的一个意象,作品往往以镜的反射、折射、叠印来营构一个意蕴深远、意境朦胧的“镜中世界”。镜中世界的营构与作家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是作家自觉艺术革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读完川端康成的《古都》,我仿佛沉浸于日本京都的樱花烂漫中。但更多的,则是被日本文坛大师川端在小说中对人生的真实与幻影这对辩证关系的隐晦思考所深深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