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定都重庆的巴国兴于禹夏时期而毁祀于秦惠王,享国1700年.巴部族共奉白虎图腾,立国之初当是有夏属国.入周后巴国臣服姬周,周季在南楚北秦两大霸主挤压下,公元前316年走到尽头.此前,虎巴文化源头仅见于神话,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运用新近出土的考古资料并兼采民间神话,整合解读相关文献,昭示巴国由鄂入渝的秘踪.  相似文献   
2.
张硕 《江汉论坛》2002,(8):53-57
本文以科学考古发掘材料为主线,结合历史学、文字学、民族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成果,重新探讨了巴文化的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至少在殷周之际,巴人就已经在汉水流域的汉中盆地聚居生息。而从渭河上游和汉江上游到嘉陵江上游的西汉水和白龙江,也正是巴人的摇篮。这个结论,恰好与传说、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3.
马孆 《南亚研究》2004,(2):12-16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什米尔问题出现了新的缓和气氛.这与近年来影响克什米尔问题的内外因素发生变化不无关联.首先是印巴国内民意的变化,其中包括舆论导向的变化、民间交流的活跃、普通百姓的厌倦心理,以及两国年轻人更倾向于用和平与友善的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其次是美俄态度的变化.这两国都避免自身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承担义务.前述内外两种因素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印巴缓和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抗,采用谈判的政治解决方式,从而也使双边关系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白木  周洁 《民族论坛》2003,(6):35-37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四川有巴、蜀两个独立的小国,故四川又称“巴蜀之地”。巴是一个弱小的西南少数民族,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社会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民族的侵凌下频频向东迁徙。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战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败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  相似文献   
5.
鳖灵是春秋时蜀王,又是一个治水专家,都江堰每年放水总是先祭鳖灵,再祭李冰父子,直到本世纪初依然如此,可见他的遗泽深入民心。不过,在文献中他却是个扑朔迷离的神话人物,为了纪念这位治水先行者,有必要把他的生平事迹,重加考实。 汉代文献中有关鳖灵的记载,当首推《蜀王本纪》: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 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水 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 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 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  相似文献   
6.
依据历史文献,辅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探讨了巴、楚关系的发展历程:西周时期,巴与楚关系基本保持平衡;到春秋,巴弱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巴楚之间既有对抗,也有联合;战国时期的巴则基本无力与楚抗衡,巴国成为秦、楚对抗的前沿地带.  相似文献   
7.
女朋友前两天叫我吃饭。我说,哪啊?她说,巴国布衣。巴国布衣、巴国布衣……我念叨了好几遍,说,巴国,不会是川菜吧?她眯着眼,一脸萌相地向我点头。我很严肃地用商量的语气和她说:亲爱的,你装可爱可以,但你不能叫我去吃川菜啊。我不能吃  相似文献   
8.
杜勇 《殷都学刊》2010,31(3):1-5
甲骨文中的"巴方",其国名虽有多种隶定,但似以释巴为胜。从文献所载商末周初古巴国活动于汉水上游一带,以及宝山文化为早期巴文化等情况看,将巴方等同于古巴国或与事实相近。周初封巴于南土,不过承认其诸侯国地位而已,并未导致巴国王族由此改姓而成为汉阳诸姬之一。  相似文献   
9.
据重庆热线报道:近日,重庆九龙坡区巴国城,四名喝醉的年轻人倒在广场。据悉,他们是来参加某公司招聘销售人员的复试,中午领导请吃饭,他们拼命喝酒争  相似文献   
10.
是“白虎为害”还是巴人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阳国志·巴志》有一则“白虎为害”的记载,文字堪称质朴,并无荒诞神奇的描述,似应属于信史;但仔细读去,却令人感到疑窦丛生,前后不相连属。探寻其线索,发觉其中掩藏着一段巴人起义的重要史迹,原文是: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