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55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1032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庄子敏锐地观察到世俗孝道存在着虚伪性及其标准的不确定性,他认为这是人们的成见即人为的结果。他反对这种人为的世俗孝道,提倡一种不带任何成见的至真至诚的孝道观。庄子的孝道的道德境界分为"敬""爱""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六种境界。他认为这种孝道观的道德境界高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俗的孝道观,并且最终与"道"、"德"相合。  相似文献   
3.
4.
游和梦分别是庄子与巴什拉诗学理念的基本元素,鲲化鹏、庄周化蝶、逍遥游等典故构建了庄子所谓的万物大化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局面;而围绕着梦作文章,巴什拉也创建了感性审美经验所蕴含的梦想的宇宙诗学观。二者虽差别迥然,却默契地创造了万物并在的思想理念,而庄子和巴什拉的诗学理论明显隐含着某种对话的可能性。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证实庄巴二人的游与梦搭建出的绚烂多姿的整一世界。  相似文献   
5.
探讨并论述鲁迅深入挖掘《庄子》文辞思想的原因,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庄子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接受情况,同时也有助于今天我们重新评价庄子及其思想。  相似文献   
6.
“道”与“理念”分别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庄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两者有相通之处 :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含义相近。同时两者是相悖的 :“道法自然”与“理念命定一切”、“心与物游”与“艺术摹仿影子”、“心斋坐忘”与“迷狂回忆”,分别是庄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艺术特性及审美途径。庄子以“游”昭示世界本原、人生真谛 ,柏拉图以迷狂给理念世界寻找艺术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生虎 《南都学坛》2002,22(2):98-103
庄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 (“命”)的超越 ,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 (“逍遥”)。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情欲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体道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死亡进行了深入独特的思考。本文旨在论述庄子对死亡问题的基本思想:从本体论上看,死为气之消散;从认识论上看,死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向;从现实性上看,死是天命之死。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庄子本原》一书前言的第二部分,即第四至第六三段。第四段在阐释老子之“道”的内涵,说明庄子虽继承了老子之“道”,但他们对“道”的运用却有很大不同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庄子齐同物论,泯灭是非的哲学思想;第五段主要是论述庄子至人无已,任物自然的人生哲学;第六段则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为题,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0.
以《庄子·大宗师》为文本,阐述了庄子生死之辩的哲学精神和文化意义。王夫之曾认为庄子主旨在于“详于言死而略于言生”,但其实庄子虽然侧重于甚至执著谈“死”,但并不是鼓励人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而注重对死的感悟和探索,并以此来获得一种完全自然的自由精神,达到对生死的彻底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