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0篇
丛书文集   273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337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思想作了回溯性的审视和评析 ,并给其以民初教育宗旨理论基础的准确复位 ,揭示了其与民初教育宗旨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为民国教育宗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一直是学界热衷探讨的命题.对"为何转型",人们谈之甚多;但对"怎么转型",仍存甚多值得探究之处.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个"中国现代性发轫时期",当中西文化发生碰撞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近年来,随着媒介研究、翻译研究等新的研究思路的兴起,"西方冲击--中国反应"这一研究范式已经不足以囊括当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像走进了无出路的死胡同,而"五四"新文学的出现更像无所凭借的"大爆炸".从清末民初到"五四"的文学演变的历程,不是顺承,而是逆接.与其把前者看成新文学的序幕,不如把它视作悠久的古代文学的尾声.清末民初存在各自分流未能连通的思想观念、表达语言和文体文学变革这样三条线索.其时"士大夫之中的明白人"未能将这三条变革线索整合为一体,此事有待于"五四"新一代人完成.文学演变顺承不行,转而逆接,背后存在人的代际更替.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初在西方文化与科学的译介和传播方面,苏籍译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具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为拯救民族危难、改善社会民生、启迪民智寻找良方.他们立志翻译事业,译笔间传达出对民族兴衰成败的使命感.基于史料的爬梳与总结,聚焦晚清民初时期典型的苏籍译家的译事、译著,审视他们的翻译贡献,并从地域人文传统的视角进一步窥探苏籍译家群生发的地域缘由.  相似文献   
5.
清末至民国,日本在云南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势力无法与法国、英国相比,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一直没有机会在云南立足。晚清中国兴起的日本留学潮为日本进入云南起到了铺垫作用,开埠通商和滇越铁路的修筑为日本人员和商品进入云南提供了契机。同时,云南政坛中留日学生逐渐崛起,在军界、政界、学界、商界中占据重要位置,民国初年借助留日学生之力日本扩大了对云南政局的影响,积极派遣外交官、军事教官、工程技术人员,输出军事装备、工业技术设备、日用商品。  相似文献   
6.
绅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较强活动能力的社会阶层,构成我国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在封建社会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末民初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多元化时代,绅士群体出现了激烈的分化,逐渐走向蜕化,绅士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引起社会教化功能丧失、政治权利衰落、乡村社会衰败等负面影响。绅士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剧变的时代下发生蜕化,并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钟勇华 《兰州学刊》2012,(9):76-80,116
20世纪初清政府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其重要目的开始进行司法改革,在地方设立各级审判厅。审判厅设立后开始受理华洋诉讼,遂产生了一种新的理案模式。为抵制领事裁判权、维护法权,清政府构建了一种双轨理案体制,但尚不完善。民初的中国政府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发展和完善。清末民初华洋诉讼双轨理案体制的构建,是中国政府在条约框架内抵制领事裁判权、维护法权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起到了迫使外人逐渐放弃观审权,从而形成对领事裁判权的局部冲击的积极作用,其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年,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英汉双语教学便开始发展。双语教学对培养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正符合清政府意图通过洋务学堂,学习西方文化、技术从而改变自己积贫积弱的局面的要求。那么,双语教学的模式是怎么样的?双语教学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双语教学到底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考究。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清末民初社会背景下,双语教学的出现与发展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屡遇挫折后,意识到“国民”在建立近代独立国家中的重要意义,他们主张实施军国民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大规模的军事教育培养了民众的现代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卫生知识输入,对于改变民众重文轻武的观念,转变国防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国民教育开启了近代国民性改造之门,但单纯的军事教育不足以促使国民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分家析产是民间社会非常普遍的历史现象,分家行为的重要法律凭证是分家单,因此通过研究分家单可以直接反映历史上的分家析产行为。清末民初山西清徐县王氏家族分家就具有典型性,其分家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解决家族内部矛盾,二是为促使后辈独立生存和发展。清徐王氏家族分家原则是按诸子均分、共同赡养,其具体流程是在族长的主持下操作。分家析产行为有积极与消积两重社会影响:虽然有效地维护了家族的正常生活和发展,但同时又导致了家庭间的社会分化、土地的分散化、中贫农阶层的扩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