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沿中蒙、中苏边界修了许多要塞,构成了一个马蹄形的防御体系。然而它们没有经得起苏联红军猛烈的炮火,要塞被攻破,防线被撕开,苏联红军将日本关东军全歼在中国境内。当苏联红军押着59万日军俘虏,班师回营的时候,殿后的苏军工兵用TNT炸药,再一次对业已瘫痪的要塞实施爆破,要塞被彻底摧毁了。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已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典,其中一个章节《另类》(Two Kinds)近年来被选入本科英语专业教材,产生了对经典的简约化、俗世化的误读。文章从对文类的认定、主题的诠释与语言特色的角度凸现了作品蕴涵的身份认同的后现代意义和文化政治内涵,赏析了关于中国/美国文化认同的人为虚构的两分特性和作品中人物体征的文化混血。  相似文献   
3.
"茁壮成长"的上纽大上海纽约大学(以下简称上纽大)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Lehman)用"振奋人心"一词形容即将过去的马年。"要说2014年印象最深的事情,那就是上纽大搬进了新校园!所有学生、教职员工、行政管理人员都非常兴奋,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2013年下半年,上海纽约大学迎来了第一届学生,由于校园还在建设中,师生们此前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租来的临时教室上课。2014年初,校园建筑完工,8月,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搬入位于浦东陆家嘴的新校园。  相似文献   
4.
阿库乌雾的动物意象叙事以现代性审美对传统文化意象进行转译和重铸,让传统谱系的文化符号从意指单薄的传统 原型意象转向现代流动多变“镜像”,对族群历史记忆(传统遗产)和现实个体遭遇(都市生存)进行了多重的投射,实现了传 统审美符号与现代经验情境彼此激发的能动关系。 这种意象策略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学传统意象由抒情性转向叙事性的现代 性变革,也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都市写作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摘要]西部多元的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一种独有的文化形态——混血文化。西部散文所蕴含的混血文化因子体现在作家作品中,一方面是作家矛盾文化心理的纠结,另一方面又独显了西部散文特有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底蕴。混血文化因子使西部散文作家葆有一种创作感觉的敏锐性与独特的视角,其作品呈现的是一种宏阔视野与纵深构筑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6.
土生葡人16世纪初在印度果阿和马来西亚满刺加起源, 16世纪中期至 18世纪在澳门初步形成, 19世纪初至 20世纪中期在澳门进一步发展, 20世纪 70~80年代后终于成为在澳门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族群,成为东西方种族混血、民族融合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7.
无疆 《老人世界》2011,(7):21-23
18年前,河北农民柯毓孝在火车上捡来一个混血弃婴后,在村里属于首富的他便陷入困境。为了抚养这个聋哑洋儿子,他变卖了家产,三个学业优秀的女儿被迫退了学,老伴落下了病根。然而,他和洋儿子的感人父子情,却成为当地竞相传颂的人间佳话。  相似文献   
8.
作家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文化素质对文学创作的质量具有制导作用。新时期四川优秀中青年作家努力将别族和别国的文化精华部分经过自己的咀嚼吸收化作自身的血液与肌肉 ,具有“文化整合”、“文化混血”优势。“文化混血”由生态环境所决定 ,它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外显模式层面 ,而且表现在文化的内隐模式如价值观念、情感系统、思维方式层面 ,适应少数民族文学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但四川少数民族作家中的部分人文化背景单一 ,很少吸纳异质文化以强壮自己 ,与时代和群众的审美需求不适应 ,应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9.
台湾作家赵雪君的京剧剧本《祭塔》,完全有别于传统的"白蛇传"传说。《祭塔》中的许仕林中状元后祭塔时发现白素贞貌美,进而与白素贞产生不伦之恋。作者受到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自身的存在境遇和阅读感受出发,解构经典,盲目认可"混血认同",消解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祭塔》对乱伦式爱情的认识存在偏颇,对乱伦行为盲目认同,故而作品缺少文化批判的力量。尽管作品的结局很悲惨,白素贞与许仕林为爱而死,然而这并不能引起读者灵魂的震撼。剧中人物的插科打诨同样冲淡了悲剧意蕴。作者没有写出文化、伦理对于人物的影响,没有写出人物在是与非、爱情与伦理漩涡中的痛苦挣扎,因此《祭塔》并不是引起读者灵魂震撼的悲剧,而是荒唐的闹剧。  相似文献   
10.
“冒充”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普遍存在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尤其是存在于黑白混血群体中。通过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冒充”现象来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缘由,从而达到了解他人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