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代堂平  汪雁 《天府新论》2008,(2):114-116
资本主义为什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这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韦伯借助欧洲的经验,建构了传统型统治中父权制的支配理念类型.但是,通过对孝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慈子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主要伦理模式.孝不等于父权制,孝体现的是个人基于对自身角色与责任的理解而主动服从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影响深远。该书以唐代高僧玄奘取经为历史蓝本,成功塑造了取经四众的不朽形象。然而除了四个主角,小说中的一些妖魔鬼怪、神佛仙道亦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牛魔王及其家族便是其中的范本。本文试图从牛魔王及其家族形象的儒家伦常背景入手,对这  相似文献   
3.
孔子孝亲观至两汉时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主要体现为父权的至高无上、亲丧后的庐墓而居和哀毁骨立、父母之仇的不共戴天。这些异化现象跟两汉政府以孝治国政策造成的孝亲文化的政治化、制度化、法律化等紧密相关。挖掘两汉孝亲文化的异化与以孝治国策略间的关系,可以为优秀孝亲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自然亲情为基础。在中国社会,孝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之一,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予以特别关注,从“奉养”、“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爱”多层面全新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孝伦理思想体系。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儒家“孝文化”的科学内涵,对汲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家能给人温暖的慰藉,如果家是可以疗伤休憩的港湾,有谁不愿意回家呢?在网上,不少网友晒出了他们不能常回家看望父母的理由。有的是出于客观原因,譬如工作地点离老家太远、工作忙、工资低、压力大……但是,还有一些人,不经常回家则完全是因为他们不想回那个让他们伤心失望的家。父母过分偏心,让子女很受伤。家住安徽阜阳的张雅,就是这种情况。提起"回家"她就感到闹心。"我爸妈心里  相似文献   
6.
同社会生活各领域相一致,"二十四孝"故事中,也包含着广泛的社会交换,包括孝行与"神灵之天"、"自然之天"和强势者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孝子获得社会地位或权力,也有的获得财富、社会赞誉或父母的慈爱。这些交换,对孝行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但其中的以逆来顺受式的孝行,以求感动不慈父母,已远离"父慈子孝"的伦理原则,变成了单向的服从。若不加省察地照搬为教化样板,会产生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一开始作家就明言:本书“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书中“虽有些指奸责[亻亠女]、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这是曹雪芹诚实的告白,还是他为掩护自己干涉时世而散布的烟幕?在那文化领域杀机四伏,文人动辄便遭灭顶之灾的黑暗年代,曹雪芹及脂砚斋等人难道不知道如果文字中稍有牢骚,就会被罗织成“诋讪怨望”;而在乾隆眼里,“诋讪怨望”就是悖逆,就是死罪。在历代各家索隐不绝,时下颇多耸动视听的高谈宏论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不带任何成见、偏见,怀着一颗平常心来解读,以期还原曹雪芹在文字狱阴影下创作的那个客观本真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8.
《民法典》将慈孝文化基因注入家庭抚养、赡养、监护、扶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中,刻印了家庭奉养传统的法意烙印,以保障家庭成员“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口老龄化时代,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内在动力不足,《民法典》强调家庭成员“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中女性参与家庭赡养责任分担及近亲属间“守望相助”的互助共济、国家提供临时照料与监护义务的私法肯定,以及被赡养人意定养老尊重和“以房养老”、意定监护等自助养老的制度创新,贡献了新时代民事法律解决家庭养老的中国方案。遵循公序良俗原则,对被赡养人“养身”“养心”的竭力赡养,意在亲代、子代间“慈”“孝”“悌”的“反哺”与“回馈”,映射了中国民法的时代价值诉求和民族精神特质。“赡养纷争”的家事司法正义实现,以被赡养人合法权益保护为指引,彰显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人文主义”和“民本思想”。《民法典》对家庭养老责任分配与承担的制度安排,旨在通过情、理、法的平衡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增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9.
探讨传统孝道中由早期的父慈子孝向后期的父为子纲观念的历史演变的过程,探讨这种演变过程中早期父慈的内涵及父为子纲中父权的内容,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这种转变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