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身儒雅西装,一腔英式英语,一脸可掬笑容,克雷格·罗伯茨(Craig D.Roberts)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无疑是一位绅士。谈到日常生活,他无比平易近人;谈到科研工作,他富有耐心,强调开放合作;谈及更远的规划,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2.
《职业》2012,(31):74-75
心理效应是某种人物(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求职者如果灵活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可以在面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因效应杨菲参加面试那天,因为路上堵车,迟到了十分钟。她向面试官解释说:"实在没有办法,路上堵车了,这属于不可抗拒力!"杨菲觉得自己的迟到很正常,解释得也有点幽默,解释完后,她自己禁不住乐了。面试官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她迟到的原因了。杨菲那天化着浓妆,紫色嘴唇、粉色指甲、蓝色眉毛、耳朵上挂的耳环比手镯还要大!因为是夏季,杨菲穿着也很时尚,上衣小得盖不住肚脐……  相似文献   
3.
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可能还记得过去在国营饭店吃饭的经历,油乎乎的桌子、排长队的客人、嘈杂的环境是进门的第一印象。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实在不敢恭维,买饭就像要饭一样得低声下气,稍不注意还会引来一顿白眼。服务员在没人的时候就夹个人字拖在凳子上闲唠嗑,甚至还有人翘着二郎腿抠脚、r子。更要命的是服务员可能很多,抄手站在边上,但不要想他们会主动服务你。比如你要吃一笼包子,要先到一个柜台排队买票,再到另一个窗口领包子,最后还得到另一个地方领碗筷、酱油醋等。虽然到处都是服务员,但一切都要自己来。  相似文献   
4.
韩旭 《北京纪事》2014,(3):49-52
大管事--提起这三个字,您的第一印象也许是一个精明老成的人,衣着长袍马褂,站在大宅门前头--错了、错了,那是大管家,可不是今儿要说的大管事。大管事一词其实来自梨园行,是个饶有威望的行当,只不过淡出人们的视野超过半个世纪,曾经的大管事渐渐逝去,大管事这三个字的应有之义也很少有人知晓了。  相似文献   
5.
红乐 《国际公关》2014,(4):46-47
正谈到这三四年太立德仁北京公司最大的变化,陈光耀用了"稳定"两个字。从业务模式上来讲,他希望业务能够更加多元,客户的粘合度更高忙,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个人带领团队承担一年5000多万的任务,一天开四五个会,一周出三次差,同时想六七个案子,五年没有休假旅游过……这些数字,很难想象描述的是一个八零后大男孩儿的日常生活,而他却散  相似文献   
6.
个子不高,一头短发,面容清瘦,皮肤黝黑.这是大家对陈静华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赢得了高淳县工商局所有人的尊敬。  相似文献   
7.
彭国梁 《老年人》2009,(10):34-35
认识范良君先生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他和《新创作》杂志的老社长杨里昂老师是很好的朋友,而我也曾经在该杂志供职。我记得有一次他出了本《心系药业》的书,到杂志社来送书给杨老师,恰好我也在。杨老师就跟我介绍,说范先生是省医药公司的老总,喜欢文学。范先生身材魁梧,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深刻。我当时就把那本书翻了开来,全是与药业相关的人和事,于是,我便看其《后记》。《后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如果不是中途辍学,我也是一名老三届,  相似文献   
8.
张国强很东北。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那种口音,那种腔调,那种表情和那些动作,浸透松花江水的纯正东北味道,绝对不是演出来和装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求职第一面     
《人生与伴侣》2011,(4):49-49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过来人都告诉你面试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第一印象与众不同呢?  相似文献   
10.
张嫱 《东西南北》2010,(4):70-71
三十岁的张太亨带着一家十几口踏上基隆时,对台湾的第一印象就是凄凉。穿着木屐的乞丐,吹着笛讨饭,呜噎的笛声划过夜空,催下了难民们的思乡泪。从东北辗转逃到上海,再到台湾,张家落脚在南部左营海军眷村,但一个三岁的女儿,却留在辽宁昌图老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