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20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7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66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通过详细的劈吊技术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和过程性评价方法对学生劈吊技术的授课进行实验,分析这两种评价方法对劈吊技术的教学带来的不同响应,以便于发现更符合的合适学生劈吊技术领悟和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巍 《东南学术》2021,(2):232-239
文学批评类微信公众号因其选择立场、参与性和传递性实践、与读者的协商及共存样态等优势,成为读者最容易抵达文学批评的新方式.文评公号通过建构开放且细化的时空模式将社会关系重组,脱域在空间上将文章写作与发表的动态过程发展为多对多的立体几何传播,在时间上将信息资源整合.时空脱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脱域,又导致了主体的重新“赋权”,但这“赋权”是以新媒体的规定性和关联性为前提的.从批评的概念、功能和接受方式上看,文评公号的繁盛带给文学及文学批评的生机大于危机,文学及当代文学批评不会被终结,而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为主。要改进民办本科类大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形成性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达到民办本科类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6.
7.
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所阐释的"历史终结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作为一名对资本主义制度有坚定信仰的西方学者,他的反共立场是一贯鲜明的,因此对社会主义制度做出误判性的言论也就不难理解。然而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问题开始显现,与此相反,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继续稳健发展,在此背景下,他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发展模式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赞赏和肯定,并部分"修正"了自己曾经的误判,但福山对"中国模式"能否持续表示怀疑,并始终坚持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终点的观念,所以,即使他对自己的观点有所"修正",但对其理论仍需批判考量。  相似文献   
8.
信访终结适用于诉求类信访。信访终结审查机关,应遵循以程序性审查为主、实体性审查为辅的原则。终结审查程序和责任追究方式构成了信访终结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要实现信访法治化的目标,应当建立起有效的配套机制,包括律师代理信访制度、完善的公益组织以及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同时还应处理好信访终结与信访人权益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和人工(超)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影响日趋深入,我们已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后人类时代/AI时代的境遇之中,自古以来以人为主体与主题的文学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人的文学被机器人文学全面取代的"人的文学的终结"还远未到来,但潜在的文学终结的趋势在吁请着我们对于人的文学的坚守。虽然在后人类时代/AI时代,人文主义将不可逆转地走向后人文主义,但后人文主义既不是反人文主义,也不是人文主义的终结,它标示的是"人"的观念的重要转变,是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定位和人类文化秩序的新的建构。在这样的新的"后学"语境中,文学研究仍将以开放、包容的理论姿态去观照与人的存在相关的文学艺术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