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部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方面西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也是长江、澜沧江、黄河、黑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对西部地区自身发  相似文献   
2.
周艳 《中国扶贫》2016,(18):32-34
2016年8月31日,由国务院扶贫办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荒漠化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目前我国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荒漠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就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与表现方式 ,荒漠化的危害与扩展趋势以及荒漠化治理思路与对策创新等问题 ,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作者强调 ,在揭示以往荒漠化治理缓慢的症结的基础上 ,应拓展荒漠化治理的新思路。最为关键的是要努力建构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运行机制 ,提升生态安全责任意识 ,建议国家设立生态特区 ,加快建设 ,以此推动荒漠化的有效防范和科学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荒漠化防治政策沿革及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荒漠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问题一直影响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了遏制荒漠化,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治理荒漠化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荒漠化形势依然严峻,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中国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政策及其变迁过程,并分析了其演变的社会经济背景,探讨不同政策效果,并对今后中国荒漠化治理政策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息快递     
《决策与信息》2004,(8):61-64
  相似文献   
7.
关于“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分析了目前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较多,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期待。对此,作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堂互动、个性化作业、综合能力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文提出了进一步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以课程设计为主线,围绕设计教授课程”,并沿着“理论—综述—专项规划设计—综合规划设计—评价报告”的路线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特点和成因分析,得出本区土地荒漠化 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本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1965年8月,作为第一批日中青年友好交流团成员,保母武彦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  相似文献   
10.
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传统组织模式以及中国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荒漠化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自然资源的特性,并符合中国西北地区工作规律的荒漠化防治"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这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