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5,(1):95-100
蜀王本纪》成书后相当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著者。然而到了近代,学术界围绕"杨雄说"和"谯周说"这两大主流观点展开争论而莫衷一是。结合文献,以及扬雄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等特征,"杨雄说"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略论两汉杂史杂传体志怪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的杂文杂传体志怪小说多假史实生发,内容驳杂,光怪陆离。既受先秦史传文学和汉代《史记》、《汉书》的影响,又受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以及学道求仙之风的熏染。较之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杂史杂传体志怪小说人物写得比较细致,思想也更具进步性,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鳖灵是春秋时蜀王,又是一个治水专家,都江堰每年放水总是先祭鳖灵,再祭李冰父子,直到本世纪初依然如此,可见他的遗泽深入民心。不过,在文献中他却是个扑朔迷离的神话人物,为了纪念这位治水先行者,有必要把他的生平事迹,重加考实。 汉代文献中有关鳖灵的记载,当首推《蜀王本纪》: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 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水 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 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 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奴隶社会究竟终止于何时,这一问题目前虽然尚无定论,但学术界一般的意见,都认为应在春秋战国之际。不过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由于古代多民族杂居,社会发展又不平衡,大部份区域至秦汉时代仍然处于奴隶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于这一部分民族奴隶制的研究,无疑的属于中国奴隶制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所呈现出的若干规律性,也将大大丰富中国奴隶社会历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古蜀国的兴与哀落] 在四川的称谓中,"蜀"是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至今仍与"川"字共同作为四川的简称。"蜀"之名最早见于甲骨文,传是因古蜀王教民桑蚕,"蜀"代表了"桑中虫"的意思,四川是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四川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四川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鲧、禹治水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虽然看不清这个神话的细节,但从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中仍然可以了解其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7.
文献记载“蜀先称王者为‘蚕丛’”,但考古发现却证明,与蜀王有关的是“蟾”,而不是“蚕”。巴蜀文字中常见的“手心”文所表达的其实是“蟾丛”,并非“蚕丛”。之所以“蟾“演变为“蚕”,首先是二者的谐音;其次是后世蜀地丝织业的发达;最后则离不开文人的想像和渲染。  相似文献   
8.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指引和诠释,而历史文献也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证明和补充。作为目前能见到的时间最早、内容稍多一点的古蜀史书《蜀王本纪》,是我们认识和诠释地下出土的古蜀信息的宝贵钥匙,同时,《蜀王本纪》也需要考古发现的证明与补充。  相似文献   
10.
朱椿为明代蜀府第一代蜀王,明成祖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二人原为兄弟关系,都是藩王;由于靖难之役的爆发,二人虽仍是兄弟,但已让位于君臣关系。明清时期相关著作记载了明成祖对蜀献王朱椿的待遇与评价颇高,后者对前者也是忠心耿耿。有明一代,皇室内部关系始终较为紧张。蜀王朱椿与明成祖的关系是否如其表面所显示的那样,在仔细分析蜀献王朱椿与建文帝的关系,朱椿上疏揭发谷王朱橞谋反一事,以及他对方孝孺一事的处理态度的基础上,会发现明成祖与蜀献王朱椿的关系并不如史书所载那么简单,同时谷王朱橞谋反一事亦存在诸多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