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17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220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劳动是否具有主体性的争论。日本的宇野学派认为,在《资本论》的理论中劳动是不具备主体性的,它只能被纳入资本的价值形成增值过程这个资本逻辑中来理解。因此,在宇野弘藏的原理论体系中,劳动过程被放在生产论的开端而不是全体系的开端来加以论述。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劳动被理解为一个作为“无”的东西,而《资本论》中的范畴体系被理解为“有”的体系,劳动作为“无”的过程必须通过这个“有”的体系来把握。劳动价值论也必须放弃从人对自然的一般关系意义上的投入劳动来论述,而要纳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过程中来论述。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环节在于改变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一点不能寄托于劳动的主体性,而必须寄托于一个外在于资本主义体系的“他者”。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出的历史,由此形成的物化的社会关系结构既是人与人的关系组成的社会系统,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的生态系统,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作为唯物史观的科学形态的《资本论》既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学说,也是关于这种生产关系所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哲学。《资本论》的生态哲学以劳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为基础,以吮吸生态"自然力"的资本逻辑的正反馈循环圈为中心,以资本逻辑的时空展现对生态逻辑循环圈的撕裂为基本机制,同时也包含如何通过市场建立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及对于惠及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而且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强调了《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不仅重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重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以自然关系为模式来观察人类社会,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的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批判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空间缺失"问题的批判和质疑,应当立足于《资本论》这一最经典的文本,深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丰富的空间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了"劳动"、"资本"和"时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双重空间"本质:劳动是"价值增殖过程"与"协作生产"的空间,资本是"资本的文明面"与"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空间,时间是"工作日的缩短"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在此意义上,《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最终追求的就是以"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取代"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建构一个"自由王国"的"希望空间"。  相似文献   
7.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