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75篇
  免费   64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管理学   5110篇
劳动科学   366篇
民族学   303篇
人才学   1396篇
人口学   189篇
丛书文集   3543篇
理论方法论   777篇
综合类   11399篇
社会学   3585篇
统计学   107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49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383篇
  2020年   477篇
  2019年   481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389篇
  2016年   643篇
  2015年   974篇
  2014年   1995篇
  2013年   1707篇
  2012年   1943篇
  2011年   2270篇
  2010年   1984篇
  2009年   2158篇
  2008年   2179篇
  2007年   1450篇
  2006年   1302篇
  2005年   1271篇
  2004年   994篇
  2003年   1013篇
  2002年   774篇
  2001年   759篇
  2000年   602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发展新兴技术的坚定信念以及新兴技术的伦理风险,在道德治理中采取逆周期审慎管理,有利于应对系统性风险,有益于维护新兴技术的稳定和发展,有助于提升科技伦理治理的可通约性.基于不确定性的内涵和结构以及新兴技术道德风险的顺周期特征,确证了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伦理风险之间存在间断平衡关系.参照影响逆周期道德治理的维度和因素,依据技术主体的理性与非理性特点,提出了道德治理逆周期调节的道德适应路径与道德情绪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生存表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对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哲学分析作为理论支撑,从技术本质、技术价值、技术异化和技术实践四个层面对数字化生存进行技术视角下的全面认识,既要肯定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意义,又要警惕数字化技术应用对人本界限的跨越,一旦越界,就会产生技术焦虑、人类经验被取缔和群体性孤独等社会问题,技术力量异化为技术权力.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积极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价值,从而保证数字化生存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与福柯的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与技术新配置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经典的案例.马尔库塞指认技术操控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了人的感情、需要、愿望,造就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福柯指出技术设计实现了将不同物质功能化处理的权力效应,其最终落点在于调配、控制、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技术使得权力统治从威严的政治机构散布到了日常生活,技术规训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权力组织的新形式.面对技术统治的危机,马尔库塞与福柯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利用东北地区479份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家庭农场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和应用行为差异问题.结果表明:家庭农场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和应用行为偏差较大,偏差率为60.75%,且家庭农场经营禀赋特征差异显著,以正一致为参照组,此偏差主要受性别、年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土地流转年限、经营收入、是否是示范农场、风险态度、技术认知和现实情境因素影响.其中,年龄和经营收入会加深偏差程度,其他因素作用相反,且除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外,对节水灌溉的技术成本感知和资金扶持力度影响程度最大.该研究结论对调动家庭农场环境保护意识、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技术源于生命,而非基于知识的某种创新或属于知识的分支。物在认识论的层面即理论科学的层面,是经由“起诉”而被纳入“范畴”的存在物。由此,在范畴的序列中只要有物存在,它就是存在物,它不仅符合知识的秩序,而且服从于作为生产的技术将其带向在场的摆置与设定。在技术停摆之处,知识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为技术打开新的生产视角与进程,而这一生产之完成又伴随着对知识的再创制、再生产。因此,如果将知识理解为存在物层面的知识,即科学知识,那么,技术与知识的关联便凸显为:作为“生产”的技术为存在物层面的理论科学奠基,而对知识的探求,实质上是对技术所擅长的“缘起—招致”的生产方法的探求,即对技术本身之探求。  相似文献   
7.
苏敬勤  张帅  马欢欢  贾依帛 《管理评论》2021,33(11):121-134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而技术嵌入是企业内化数字技术支撑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策略.本文基于飞贷金融科技的创新实践开展纵向案例研究,探究技术嵌入对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嵌入包含技术整合和技术开发,两种策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演变.其中,拼凑式技术整合更有利于商业模式要素创新,而协奏式技术整合更有利于商业模式架构创新.利用式技术开发更有利于商业模式渐进创新,而探索式技术开发更有利于商业模式颠覆创新.最终,案例企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呈现出一条"流程信息化→渠道平台化→产品数字化→技术产品化"的进阶式演化路径,数字化程度相应呈现"类抛物线"的演变规律.本研究丰富了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并为科技型企业构建数字化商业模式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既存在显性的技术能力劣势,又面临隐性的市场认知劣势,因此在构建技术能力之外还需通过改变市场认知才能突破追赶困境,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将市场认知作为独立的理论视角,且市场认知演化的关键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仍未被充分揭示。本文通过对海天在注塑机领域实现赶超的案例研究,探究了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市场认知的演化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后发企业在"追赶—超越追赶—行业前沿"3个阶段中,市场认知相应地经历了"合法化身份—差异化形象—引领性地位"的连续演化过程。(2)在此过程中,模拟机制、转换机制和塑造机制依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后发企业通过由类比行动和获取外部资源构成的模拟机制,获得了市场合法化身份;通过由疏离行动和重组内部价值构成的转化机制,取得了市场差异化形象;通过由分化行动和重构未来方向构成的塑造机制,实现了市场引领性地位。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在技术追赶动态情境下市场认知演化的阶段式过程理论模型,明确了市场认知演化的前因、机制和结果,为后发企业克服市场认知劣势,最终摆脱技术追赶困境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10.
从德语技术概念的历史视角看,马克思的技术概念不仅包括了"技术"的论断,而且还涵盖了"工艺学"的界定.马克思认为,"工艺学"与"技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整体,"工艺学"是核心内涵,"技术"是外延指称.因此,马克思的技术概念应是一个兼并"工艺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综合性概念,是关于实际劳动过程的、蕴含社会效应的科学研究,这对当前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