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1.
本文从佛教文化在中国承袭和衍生的角度,通过对五台山沙门道(辰殳)及其思想的研究,论述了道殷对密教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酒神精神教人超脱生命,正视人生痛苦,在痛苦中获得悲剧性陶醉。魏连殳是在“五四”新化运动的春之来临和启蒙主义之催眠药中觉醒的知识分子。其反叛精神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异类而被攻击和驱逐。他只能凭借酒神的方式,挣扎长嚎、倒戈反击,最后用灵魂的自我毁灭判定了世界的不可救赎性质。这源于鲁迅灵魏深处的“鬼气”:一种混杂着清醒、失望、惶惑、痛苦的孤立感。这便注定了一场命运悲剧:绝对的孤独,徒劳的挣扎。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白话小说大异其趣而登上现代文坛的新型小说,自鲁迅始;而彻底摆脱了传统小说的旧套及其内涵,凝聚着历史的深度和映照着时代精神,并形成我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艺术高峰的代表作,却不能不说是甚少为人注视的《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写于1924年2月,正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低潮时期。鲁迅后来回忆说:“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着《新青年》和《新潮》的人们,风流云散以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只要读者欣赏过便永难忘却,人物性格迥异是关键,他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能从理性深度折射社会,警醒国民,有极其深广的思想和艺术蕴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中暗含着一种趋新与恋旧的情感纠葛,这突出表现在魏连殳对旧家庭的反叛与留恋,对新式家庭的向往与疑虑;这种纠葛得不到解决,造成他缺乏家庭温爱,形单影只地孤独寂寞;魏连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蕴涵着鲁迅本人当时复杂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6.
阿拉本 《现代交际》2007,(12):57-59
鲁迅的骨头最硬,如今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鲁迅的骨头密度足够高,像儿腕粗的钢筋铁棍,用来打人是很有杀伤力的。能轻易达到骨折筋断的满意效果。我说的这些话很混蛋,但远不是最混蛋的,我在天  相似文献   
7.
宋洁 《社科纵横》2006,21(9):122-123
本文对魏连殳悲剧命运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情物理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把他与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阮籍相比照,试图对知识分子中先知先觉者的悲剧命运作一探讨,作者认为产生这一悲剧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同”思想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孤独是双重的。既有心理的孤独,更有精神上的寥寂。通常,我们研究的视野所对准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魏连殳最终为何陷入了“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的尴尬境地,很少有人去思考魏连殳的婚恋生活——作为一个正常的生命个体的孤独。在这,我们以魏连殳婚恋生活作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探究,并对其中出现的“这一个人”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我”既不是S城人或寒石山村民一般的庸众,也不是魏连殳那样的“古怪”与“异类”。魏连殳对二人关系的认知——“我们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是符合事实的判断。二人虽然交往认识,但精神个性迥然有别,不宜视为同一类型的人物。对《孤独者》的文本细读再次呈现了鲁迅作为精通人性心理的文学大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