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洛阳城市发展过程中,明洪武年间安远将军陆龄督众将原金元土城墙修筑成砖墙,奠定了明清洛阳城的基础,其大致范围基本为今天洛阳老城所继承。据新发现的陆龄墓志和相关史料显示,陆龄(公元1330—1388年),字仲远,扬州府人,曾为朱远璋亲随,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任职河南卫守戍洛阳,洪武六年主持修缮洛阳城,次年应命边境平乱,后又回到河南府,直到洪武十七年调升浙江都指挥使。  相似文献   
2.
关于《红楼梦》中《警幻仙姑赋》的争议历来颇多。它与曹植的《洛神赋》在文字表达等方面有太多相似之处。从挖掘《洛神赋》背后的深意入手,可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残酷现实的情感宣泄以及人生理想的幻灭是曹雪芹效仿《洛神赋》的根本目的,更是创作《警幻仙姑赋》的深层动机;同时《警幻仙姑赋》在体裁选择及写作手法上所体现出的"师楚"情结,也使《警幻仙姑赋》的悲剧意味得以进一步延伸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洛阳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方位后缀有20个、普通话里有而洛阳方言中没有的方位后缀有4个、洛阳方言与普通话都有的方位后缀有7个(包含零形式后缀);洛阳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时间后缀有7个、洛阳话和普通话里都有的时间后缀有6个(包含零形式后缀)。总体上讲,洛阳方言与普通话在方位和时间后缀的使用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差别大于共性。  相似文献   
4.
吴智勇 《唐都学刊》2011,27(4):119-121
史书对唐代北宗禅高僧普寂晚年居住地和籍贯,有不同记载。据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和《资治通鉴》《旧唐书》《元和姓纂》等史料考证:(1)普寂晚年居住洛阳,并卒于此;(2)长乐信都是普寂俗家郡望,蒲州河东是其旧居地。在对普寂晚年驻锡之所的考证中,可以发现,唐代洛阳有兴唐寺。  相似文献   
5.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柳芳 《殷都学刊》2010,31(1):48-53
《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记》)与京都赋同属表现帝京空间之美的作品。《伽蓝记》以记寺庙为纲,展开对故都洛阳的全方位描绘。《伽蓝记》对京都赋多有借鉴,描绘景物多为四字句,整饬典丽,又运用赋笔铺叙物产之丰饶,具有夸炫特色。京都赋的大一统思想、颂美及讽谏之旨,也为杨衒之所继承。《伽蓝记》也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模式,以强调北魏华夏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农业城市向现代都市转型,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地缘构成的多样性。地缘的多样性蕴含着文化的多样性。对"一五"、"二五"期间洛阳工业移民的研究表明,人口地缘结构的多样性不仅在生理基因和文化基因两个方面影响洛阳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对洛阳社会结构乃至城市文化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洛阳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方位后缀有20个、普通话里有而洛阳方言中没有的方位后缀有4个、洛阳方言与普通话都有的方位后缀有7个(包含零形式后缀);洛阳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时间后缀有7个、洛阳话和普通话里都有的时间后缀有6个(包含零形式后缀)。总体上讲,洛阳方言与普通话在方位和时间后缀的使用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差别大于共性。  相似文献   
9.
礼佛图是石窟造像的重要题材,既是时代生活的生动写照,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万佛山义邑礼佛图在内容上、形制上、艺术上均有较大的创新,对北魏河洛地区义邑构成形态也有真实的反映,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人分司东都对文学创作及洛阳诗歌唱和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唐诗人韩愈分司东都期间,在洛阳任职或居住的孟郊、卢仝等人与之进行了较多的诗歌酬赠唱和。同时,洛阳便利的交通条件、韩愈在文坛的影响及其喜欢奖掖后进的作风也吸引了贾岛、刘叉、李贺等人。诸多诗人在此会聚,促进了韩孟唱和群体的形成,并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同的诗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