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略说佛典中的金翅鸟杜萌若金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的鸟禽之长、毗湿奴天(Vishnu)的坐骑,梵名Garuda,音译迦楼罗、迦娄罗、揭路茶、迦留罗等①。魏晋以降,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中土②。《苻子》所云先秦时人已论及此鸟,是受了中古学界“格义”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复义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清"是一个具有多层面丰富义蕴的核心审美概念,本文对"清"的概念的多重义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辨析,澄清了目前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诸多错误认识,揭示出"清"概念复义性问题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萌若 《求是学刊》2007,34(4):122-127
阿喀琉斯的愤怒是《伊利昂纪》情节整一性的核心,这似乎已成关于这部荷马史诗主题的一种常识性认识。事实上,《伊利昂纪》真正的主人公是伊利昂,在这部史诗浓墨重彩描绘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苦难中,伊利昂必然陷落的命运无疑是最深重、最令人悲慨的。伊利昂的灵魂和象征是它的英雄赫克托尔,赫克托尔是《伊利昂纪》中出场次数最多的人物,是伊利昂战场上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结局已经决定性地宣告了伊利昂必将陷落的命运。阿喀琉斯的愤怒只是《伊利昂纪》结构组织的引子,整部史诗的悲剧高潮和情节整一性的核心聚焦于赫克托尔之死。  相似文献   
4.
杜萌若 《学术交流》2006,(7):155-158
布莱希特把绝大多数的传统戏剧形容为“美食戏剧”,激烈对抗从亚里士多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雄踞欧洲剧坛两千余年的移情———共鸣理论,提出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的新主张。布列松严格区分了“电影书写”与“电影”的概念内涵,认为只有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主义”的核心,布莱希特认为它完全可以代替情感共鸣成为艺术享受的根基。布列松理想的“电影书写”中的影像和声音是自在自为的,模特儿在行动,在说话,可他没有也不需要演技,他并不是另一个人,仍是他自己。布莱希特与布列松在表演理论上的重大分歧其实是两人关于艺术本质和功用问题迥异理解的具体体现。布莱希特倡导演出和观剧中的“间离效果”,着眼点并非仅仅在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蕴涵着引导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政治功用的。布列松是艺术宗教的信徒,在他那里,如果说艺术有什么功用的话,那便是令我们在一瞬间感知到“实在”的神秘与无限。  相似文献   
5.
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莲花化身故事是由几个佛教故事原型演化、组合、变形而成的 ,而道教因素的介入是故事流变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在作品中 ,哪吒由佛教护法神原型转变为道童灵珠子 ,莲花化身的施法者由原来的佛陀换成了太乙真人 ,毗沙门天王托塔奉佛的原始含义也被消解。这一系列细节的变化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宗教史上历史久远的佛道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