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的梳理,详细考察了在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中,新政权如何通过诉苦、交待、典型示范等动员技术,对旧工人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改造,从而为自上而下地重塑一支新的工人阶级队伍奠定基础。对旧工人的改造,不仅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也构成了新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进行整合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林超超 《社会》2012,32(1):197-219
本文引入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重新考察了1957年上海“工潮”中参与者、资源、动员网络和国家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人逐渐形成了影响其后的行动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突出表现在行动者对外部合法化资源(来自国家意识形态、权威领导人的言论、官方舆论倾向等)的依赖和获取之上,并与精英、认同和网络一起构成其行动主义动员机制中的诸多要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确立起来的劳模制度,在道德教化之外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仍有继续探讨的价值。上海五金工业劳动模范陆阿狗及其模范小组的经历,是劳模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诞生首先是劳动竞赛的产物,每一时期的劳动竞赛都承载着国家现阶段的政治与经济目标。而劳动模范及模范小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突破劳动竞赛集体行动中可能出现的懈怠,不断实践最先进的定额。从劳模自身而言,单纯凭借劳模身份获得物质奖励或潜在收益都是有限的,劳模身份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劳动者的职位升迁提供了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