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12,(3):96-103
“人力车夫”和“城市街景”,是《满韩处处》与《支那游记》之“中国叙事”的典型场景,其中对“污浊”“混沌”“无秩序”等负面元素的描述颇为醒目.不少文献资料证明,此种“中国像”并非特殊的个人记忆,而是东洋“他者”的某种共同记忆.在这类“中国叙事”结构的背后,作家对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憧憬想象与目睹现实的乖离、日中两国社会现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作家对中国的负面感知;近代以来世界性的中国话语建构、特别是“东方主义”观念也参与其中,限制了作家理解亲近中国的内在欲望.“绅士”式的矜持和优越感令他们难以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完成对中国的深刻体悟;而近代帝国列强的殖民欲望、脱离文明驾驭的霸权强权方式,也深刻地嵌入在时代背景中,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3.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6,1(3):29-36
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呐喊>已经定格在历史性的排行榜的最前列.很多时候,人们在阅读思考这部作品之前,已经深陷于"历史定论"的支配和影响中,而容易失去独立自主的审美判断眼光.成仿吾在<呐喊>出版不久后,提出<呐喊>可以溯源到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而今人却轻易地一概把它视为是对鲁迅的严重非礼.其实,<呐喊>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至少在形式格调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成仿吾的意见并非仅是"挑刺"和"非难".日本的自然主义起源于法国自然主义,但并未继承左拉的真谛.<呐喊>看上去近似日本文学,但其深层的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对国人"人性"的怀疑和诘问,又画开了它与日本文学的天然不同.成仿吾没有读透这一点,并非是他的浅薄.时间、阅历、功夫是解读鲁迅的先决条件,这同样也适用于成仿吾.  相似文献   
4.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7,2(1):76-81
在日本,“战争文学”系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积累不薄;细化到“日中战争文学”研究(1937-1945)也大体呈同样状态。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有“战争文学=侵略文学”的直线定性,有作品数量庞大,散在难寻,且几乎没有中文翻译,再加上“纪实”的性质使其与战争历史胶着为复杂的一体。故而,对它的研究需要观念意识、语言文化、历史知识和繁杂的研究操作等多重储备,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大体处于空白状态。近代日本的“战争文学”确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也具有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政治的多重价值,不应忽略和放置。本文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火野苇平这一个案为视角,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广泛搜集日本方面相关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鹿地亘其人、鹿地亘与鲁迅以及中国新文学等问题进行实证考察。重新确认鹿地亘以"左翼革命活动家"和"左翼作家"为基点的多重身份及活动;通过《上海通信》三篇纪实文本,确认其读解鲁迅的左翼革命视角,他对具体细节的记述,具有历史价值;他对上海的感知显示了反战思想的某种渊源;他与中国左翼文坛的短暂接触,凝结了不少历史的细节场面,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现场"。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在道德规范的无力化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性格的欠缺.道德的问题属于"遵纪守法"和讲究"诚信"的层面,其是非昭然.科学研究性格的确认与确立,是解决今日学界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意识、研究方法手段、研究的技术操作、研究结果的检验这一系列研究本体活动急需科学化规范化,而统御这一切的科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像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样,取法近代以来西方人文科学研究制度之长、特别是催生近代文明的"实证"精神,应当是反思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视角.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改进也是同一框架中的问题.核心是科学有效的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留日时期的鲁迅与嘉纳治五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国”留学生周树人与嘉纳治五郎的关联和交集,主要发生在留学“弘文学院”时期(1902-1904).目前可见中日两国之资料文献,均无显示周树人与嘉纳直接交往或联系的纪录文字.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周树人在那一时期的置身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和思想话语的情境后,会发现嘉纳以其独特理念和手法统帅运作弘文学院,构成了一个不同其他的留学生教育观念和实践体系,周树人由这一时期开始,大幅度进入“现代鲁迅”的形成过程.尽管我们缺少诸如两者并肩欢谈之类的叙事素材,但在“嘉纳-弘文学院-周树人”这个关系结构中,存在诸多嘉纳的影响.两者关联的实质意义,不止于形式上的上下师生关系,更在于,嘉纳和他的弘文学院成为“现代鲁迅”形成的最早也是最重要、最独特的背景.关于这一问题的具体结构形态,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郭沫若研究中,郭沫若与“孤军派”的关系是一个未被人们注意的问题,而郭沫若自己曾谈过同“孤军派”的交往和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确曾对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有过不少影响,因而这一问题的考察也就实属必要了。关于郭沫若与“孤军派”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日本民族文化意识的基本构成及其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三层次划分,大体解决了文化的基本分类问题,在器物、制度和精神3个文化层面中,精神文化(包括信仰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等)属于最复杂、最深刻、最接近民族灵魂的部分,它在久远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并流动至今,直接制约着  相似文献   
10.
<正> “久别重游似故乡,操山云树郁苍苍。 卅年往事浑如昨,得见火中出凤凰。” 1955年12月14日,在阔别冈山市整整37年之后,郭沫若重新踏上了这块土地。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但近40年前的青春、爱恋,浪漫热烈的历史,仍以巨大的力量搅扰着诗人的心绪,在他眼中,冈山的一切更珍贵,更富有诗意,更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