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0篇
综合类   20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民族主义的生成,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来自对人文精神的价值选择,也和西方民族歧视造成心理上屈辱与激愤,以及由浪漫主义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内在关联.其文化民族主义具体表现为:警惕、反抗西方殖民文化,以诗勾勒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蓝图,并强化有文化民族主义内涵的图腾、符号、意象,以诗作凝聚民族奋起的伟力.闻一多文化民族主义有其特色,它是弹性的、兼容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新人文主义交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家族主义相抗衡的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林庚在新诗诗论中对语言诗化形成一套有效的语言策略,这就是:诗的语言必须突破概念;诗的语言组构可以牺牲部分逻辑;汉语及其古典诗歌有着特殊语言内质;获取新的感性的生命语言;追寻前语言存在的本真世界;以拉大语言的跨度、寻求自由天真的语言、灵活弹性地捕捉瞬间性诗感、塑造立体精炼的语言形式等为特点的技艺性创造.  相似文献   
3.
自1925年至1937年,即闻一多留美归国前后到西南联大前,他的思想偏向于文化守成主义。其渊源为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并经由梁实秋的影响而接受之。闻一多由文化守成主义而生成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倾向,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来:其一,维护传统文化,寻求恒定的价值标准;其二,对西方殖民文化威胁的警觉与抗争;其三,对以胡适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予以抵制与批评;其四,坚持古典主义的文学是生活的批评的原则;其五,强调文艺表现常态、健康的人性,以理节情,化丑为美;其六,追求健康与和谐的整体的诗美建构。  相似文献   
4.
美学推进与哲学语境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美学研究似乎已经停滞不前了。如何摆脱困境 ,开拓新的局面 ,使美学研究恢复到2 0世纪 80年代初那一鼎盛时期 ,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这是同行们所关注的。笔者以为 ,若要使当前的美学研究现状有所推进的话 ,应该允许一部分同行在哲学语境的转换中进行探索 ,作出拓展 ,形成另一类纯学术性的知识谱系 ,从而在不同的侧面上构成更为巨大的矛盾反差与对比体系 ,在相持对峙却又是相辅相成之中 ,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美学研究的整体状貌。长期以来 ,我们的美学研究与讨论 ,不管是客观—自然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 ,直到 2 0世纪 90…  相似文献   
5.
1922年以前,随着历史大潮,徐志摩对科学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科学是“近代物质文明的柱子”。从1922年后期开始,他加入“人文”的维度来考察科学,并开始使用“科学主义”的概念,认为机械主义、科学主义奴缚人类心灵的自由。他相信,要解决“纯粹科学”的形而上品格与“运用科学”的功利性沦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必须用道德、人文的“圣水”洗涤科学的“斑点”,以人文之手握住科学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6.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兆平 《文史哲》2003,12(3):24-31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建构纳入这一思潮中考察 ,才能探明缘发的起因 ,才能符合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7.
时间的运行是不可遏止的,它总是在匆匆地留下什么,又悄悄地抹去什么.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若以"五四"前夕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批评为始点,已走过一段不短的路程了.但是从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发掘、剖析,做一番归纳、综合的工作,似乎尚未有人涉足,以至渐渐有了代远言湮之危险.的确,要从卷帙浩繁的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中抽绎出某种序列与纲目,不但需要广博的阅读层面,丰赡的资料积累,而且还应有高屋建瓴、控捉自如的气度与学识,这对有意问津者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正因如此,当我面对许怀中先生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时,心中难免生起一种对开拓者的胆识与才学的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8.
博士论文的抄袭现象到了应该引起重视的时候了.近年来,抄袭笔者论著的,有白纸黑字为据的博士就有三名.若任凭此种恶习蔓延开来,再过十年八年,学界可能连一块净土都找不到了.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一课题研究,未有一致解答,且不尽完善。欲达到深层解读应从两个方面拓展:一是界定、论析“一般的表述”与“‘特殊性’的确定”的概念内涵;二是从历史语境分析“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的含义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沈从文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对生命的沉思与对抽象的追求.人的生命的脆弱与有限,引发他的沉思.他主张,人必须具有"幻想或理想"的精神形态,要求索人生哲学,要确立生命的神性,要在艺术创造中寻求抽象之美,使生命从有限趋于无限.沈从文试图以文字符号,来追述、描摹幻觉中不脱离感性具体的美的抽象形式,其实验性作品<看虹录>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这类抽象的追求,也会使沈从文原与卢梭同调的"自然状态"的浪漫审美取向被干扰与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