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殉是奴隶制社会产生的一种事物。它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有它自身的演变过程。演变到后来,奴隶制社会“骈首赴死”的人殉消失了,非奴隶制社会的“以身殉”代之而兴;“身首异处”的杀殉惨状不见了,“慷慨就义”或“从容赴死”(或叫作“殉情而死”)的烈士贞女接踵而起。这个转折点在春秋、战国之际。这个问题,在考古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官制始于何时?纬书说“隧皇、伏羲既有官……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引《春秋纬·命历序》)。谓伏羲时已进入阶级社会,唐兰也有这种说法,但尚难成定论。我们探索楚官的源流,还只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相似文献   
3.
封建时代的史学家,大都对《周易》存在着一种神秘和崇敬的感情.把它列为六经之首,不敢轻易动弹它.不过也有人对它提出一些批评.缺口一经打开,继起者披隙导竅,扩大战果,使那个光怪陆离的殿堂,黯然失色.这样一来,“泥古过高”的人,也就感到失掉依据.“泥古过高”固然不对;但“疑古太勇”(据张岱年先生),也不能认为是“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4.
关于《吕氏春秋·高义》所记楚子囊避敌全楚之事,其原文如下: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主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臣者,皆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遂  相似文献   
5.
庆祝十一大     
地辟天开六十年,而今青史更书元。 流波奏播回春曲,飞翰纷传纪胜篇。  相似文献   
6.
《康熙字典》杲字条下有《唐韵》“诏前人之言也”一句。未加注释,甚难理解。《中文大辞典》“某”字条下列为一个义项,“诏前人之言也”。《唐韵》:“某,诏前人之言也”。照《康熙字典》仅增一字。真是“以涂附涂,载鬼一车”。《辞海》、《辞源》较矜慎,未列这个义项,但“乾没古义”,亦“难厌人望”。 这个句子应怎样理解?与句读攸关。它的句读应是: “某,诏前,人之言也”。 杲,俗作某。“诏”,《说文》:“告也。《尔雅·释诂》:“导也”。“诏前”即“告于前”,介词于字是被省略了的。在古籍中象这样的省略是很多的,如“殿后”即“殿于后”,“开中”即“开于中”,可证“诏前”,即“诏于前”。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史范畴,最为突出的有北方之学《周易》,南方之学《老子》,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老子的南方之学。 道儒墨法都是周秦的显学。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之所以在当时受到重视,是因为他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但历来一些著述家对老子思想的探索,大多只局限在家世源流、唯心唯物等方面,正如孔子称老子之道犹龙(《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欣尝他的人,只能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终无以窥其全貌,现在正是需要我们作一些拾遗补缺工作的时候了。以此,本文将对老子辩证思想的渊源及其社会影响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楚骚证解     
讲读《楚骚》,对旧注有所未安者,求证于民俗、考古和古文献,间有所得,作《楚骚证解》,以就证于方家。 1.《天问》:“女娲有体,孰匠制之。”按:《天问》这一问,解者均失其原意,如王逸注: “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楚辞章句》) 按:《天问》传言“女娲有体”,并未及“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的传说,增字解  相似文献   
9.
古代对《周易》不分《经》与《传》,合称之为《易》、或《周易》。秦始皇焚书不及《周易》,司马还说是因为它为卜筮之书,易言之,即是脱离政治实际的书籍,可以得到保留与豁免。如果检讨《易传》内容,这是“皮相”的说法。《周易》之所以得到豁免与保留,正是因为它能为秦代的封建专制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1619—1692)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个杰出思想家,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在当时是超轶前人的。在他的主要著作和社会政治实践中,力图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到社会、政治和史论方面。因之形成了他的政治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他的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仁义相资” (仁义相互为用之意)的理论。这一理论是由“阴阳不能偏用”这一概念推演出来的。他就是运用“阴阳互用”、“仁义相资”这一理论来“知人论世”,畅论历史,揭示他的政治思想的。 王船山的政治哲学,主要反映在他晚年著作的《读通鉴论》和《宋论》当中。他的论述由秦始皇开始。 秦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与封建制曾进行长期的殊死斗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环绕这一斗争展开的。这一斗争的中心,集中在仁与义这一对命题的理论与实践上。我们将通过讨论这一命题的演变,看王船山如何使用这一命题的合理内核,畅论历史,揭示他的政治哲学,建立他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一、仁与义怎样由道德伦理范畴进入政治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