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毛泽东到延安及其后的几十年间,大量阅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著作,写了批注,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由于毛泽东拥有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因而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毛泽东哲学批注中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特点是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寄语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是富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既创立了丰功伟绩,也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这是主持人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突破性和非突破性两种形式,突破是主要发展形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某些观点的“突破”这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发展是由新的实践课题提出来的,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5.
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传统的认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纵横两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所谓价值认识促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向横的方面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范围有了新的开拓;所谓价值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向纵深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价值范畴推动了人们对认识过程及其本质作新的思考.本文就后一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李景瑞同志《“意识创造世界”辨析》(载《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对列宁的哲学命题“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进行了“辨析”,认为“意识创造世界”不能作为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命题提出,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科学的意义;但他又认为这个命题在反作用的范围内也不能成立,因为意识的反作用一旦大到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地步,所谓物质第一性就消失了,就滑向了唯心主义。对此,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正> 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时,有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界认识很不一致,这就是关于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但从《矛盾论》的表述看,他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作了肯定的回答。长期以来,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则是从认识论出发,即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出发点不同,对所讨论的问题理解不一致,所以旷日持久的讨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列宁提出的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命题,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列宁的这一命题,必须根据列宁的原意来理解列宁的命题。 第一、要明确列宁提出的这一命题是针对形而上学的。列宁提出的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和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是针对什么的,看起来是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9.
就像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分析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物质的生产关系出发,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指出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及对其进行周密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