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韵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学和诗学范畴.韵于六朝时作为美学、诗学范畴诞生,并用来品音、品人、品书、品画、品诗.外来佛教思想对韵范畴起了推动作用,声音之韵美的发现印得益于佛经的传译;人物风韵之美明显受到了佛教涅槃佛性论的影响和启发;诗学之韵则受到佛教语言观悖论的影响.佛教及其思想的不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韵范畴的意义演变.正是佛教思想的影响,韵才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诗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般宗教 ,与艺术、审美具有天然亲和关系 ,而东渐后的佛教逐渐为本土文化所同化 ,变异为一种准宗教 ,与儒、道对立互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它与审美的关系。佛教与审美互相渗透 ,审美使中国佛教成为具有美感的宗教 ,中国佛教则带给古代中国诗学、美学一股活泼泼的灵动之气 ,并最终影响了中国古代诗学、美学的风格与走向  相似文献   
3.
浅谈桩-网复合地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网复合地基,集中了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和竖直向增强体复合地基这两种单一型地基的特点,从设计思想上来讲可以布置成极稀桩,从而大幅度降低建设成本,具有良好而独特的技术经济性能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艺术价值结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艺术价值认同上的差异导致艺术创作上的混乱,这使研究新形势下的艺术价值及其结构成为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对艺术价值的静态分析,通过强调其是审美价值带动的综合价值系统,突出艺术价值超越生活、关注审美的精神性特点;对艺术价值的动态分析,从空间角度看,通过强调艺术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突出艺术价值是由艺术创作主体的个性风格与社会责任感凝结的特点;从时间角度看,强调艺术价值是时代价值与永久价值的结合,提示艺术创作关注时代价值的同时,努力创造具有永久魅力的精品。  相似文献   
5.
面对文学与影视,受众的预接受心理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接受条件和接受心境不同、期待视野不同、接受动机不同。这使受众首选影视成为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6.
由于诗境与禅境的融通无碍,使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成为可能与可行。以禅境创构诗境保持了诗境与禅境之间的血脉关系,利于意境的继续生长和意境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佛家色空观影响诗人和文论家较为快捷地解决了诗歌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虚实关系的成熟又连带出一系列古典文论概念及其关系的成熟。意境正是在这诸种关系成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一级的概念,并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8.
9.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以色列学者埃文-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改变了翻译的研究模式,"描述性"地看待翻译研究,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研究之中,并用新的文化理论去诠释各种翻译现象。笔者以多元系统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多元系统、文学多元系统、翻译研究多元系统和规范多元系统等不同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期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对意境说生成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说不仅是中国古代诗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影响诗学的结果。佛教语言观引发了古代诗学对言意关系的反思和关注 ,促使历代诗歌形成了追求“韵味”的传统 ;佛教自然观对自然形象及其精神的推崇 ,影响了诗歌创作中描画自然的自觉 ,促进了诗论中情景关系的探讨与解决 ;佛教色空观影响诗人和文论家较为快捷地解决了诗歌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这种影响和渗透不仅为意境说诸多内涵的形成及成熟打下了基础 ,而且直接地促使这诸多内涵百川同汇、融为一体 ,成为意境说。意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整体 ,这个艺术整体能通过欣赏者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想象产生溢出作品本身的韵味。意境正是体现这种追求韵味的传统 ,浓缩情与景、虚与实关系的更高一级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