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妇女就业的微观过程,从家庭整体性视角解读其就业模式及其劳动力配置的一般性意涵,立足武汉远郊村妇女劳工队的实践经验,发现嵌入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农村留守妇女践行半工半家的就业模式,表现为家庭事务优先,兼顾个人非农收入.这一就业模式是由非正规就业的在地化、灵活性与互助性形塑的,其根本上取决于妇女家庭角色分工及其家庭发展需求.半工半家作为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配置的新模式,是半工半耕结构的延伸,推动家庭现代化转型与城乡关系有机互动.基于此,需重新审视女性非正规就业问题,其不仅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以维系社会稳定,同时作为新的家庭再生产模式成为城乡互动的弹性机制.  相似文献   
2.
卢青青 《老人天地》2008,(10):12-12
卢生福是甘肃省军区天水干休所的离休老干部,今年80高龄,仍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曾是放牛娃的他,1942年入伍,1946年入党,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口高级步校,在部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多年,他参加过保卫延安、甘南剿匪、中印边境反击战等战役,立下赫赫战功,得  相似文献   
3.
4.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兴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志党和国家对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因此,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利条件及其意义,探讨把我国文化软实力硬起来的中国道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源下乡成为普遍趋势,且项目资源下乡愈发趋于经营村庄。地方政府基于发展目标的政绩考核,将项目资源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围绕乡村景观化打造的项目资源下乡由此呈现经营性转向。这种经营性转向形成项目资源下乡的经营逻辑,具体而言,地方政府通过资源的持续性输入打造亮点,借助行政力量对村级组织的替代主导村级发展,并利用招商引资对乡村景观进行资本公司化运作,从而实现对村庄的整体性经营。但其经营实践却带来项目资源的供需脱嵌,导致下乡资源被资本攫取,同时引发私人争利意识,造成村民脱域,瓦解村庄公共性,在此过程中村治主体的更替与村级组织的边缘化也不断弱化村级治理能力,导致村级治理脱嵌。从资源下乡视角观察,发现这一治理困境是由下乡资源内在发展导向的异化所致,项目资源下乡具有特定发展目标与发展要求,但其发展导向在地方政府的政绩竞争中被异化成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论倾向。基于此,项目资源下乡应立足村庄与村民本位,通过激活基层治理实现下乡资源的发展目标,以治理促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推动城乡有机融合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卢青青 《决策探索》2013,(20):42-42
宿迁地处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如何谱写好中国梦的宿迁篇章,确保到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它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措施,是影响江苏“两个率先”进程的重要因素。2013年7月宿迁市提出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无疑是目前加快宿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卢生福是一位意志坚强的革命老人。父亲离休后志不休,把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他做人、勤政和奋斗不止的第一需要。他每读一篇原著,都把其中阐述的思想观点列出来,一条一条地记在本子上。  相似文献   
8.
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本下乡成为普遍趋势,下乡资本不仅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也开始进入农村建设用地领域。在逐利动机下,资本下乡旨在“经营村庄”。资本采用公司化的方式对村庄外生项目资源、内生土地资源和村级组织本身进行资本化运作,使得村庄公共资源私人化、村级组织公司化。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乡村各级主体的互动,资本重构了乡村治理秩序:“权力—利益网络”的垄断秩序,由此导致村庄公共性的丧失。这一秩序产生的内在逻辑在于乡村组织的强制性政治权力与协调性治理权力的失衡,日益弱化的乡村治理权力使得独立运作的乡村政治权力与下乡资本形成利益共谋,建构乡村治理的“权力—利益网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