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统计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扩大就业的背景下,环境规制能否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绿色就业与高质量发展等多重目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构建一种操作便捷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制效应,在统一框架内剖析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机制,并使用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探究在各类人力资本因素调节下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能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途径影响高质量发展。(2)环境规制通过与人力资本溢价的动态匹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助益高质量发展。(3)环境规制在人力资本因素调节下对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总体而言,人力资本因素的改善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效应;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是当前调控人力资本因素、释放环境规制高质量发展效应的政策重点。(4)中国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中缺乏协同治理,削弱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全局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有较大提升空间。充分激发环境规制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从单纯注重人力资本“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实现区域协同治理,这对有效改善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中介发展有三方面特征:个人储蓄动员;贷款扩张;国内贷款取代国家预算,成为投资资金外部来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多研究表明金融中介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些文献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储蓄动员和投资生产率双重视角,实证考察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理论上中国金融中介发展通过储蓄动员和提高投资生产率两个途径驱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实证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论断的确定性.但中国金融中介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而非过度发展状态,并且金融改革始终滞后于经济改革.要提高对金融危机的免疫力,实现工业化,完成由"猴"到人的质变,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使金融中介有更大的发展,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从关系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同时基于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视角,实证考察1953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能源消费与GDP存在长期协整关系;(2)短期内能源消费与GDP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长期中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进一步地,本文采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非对称协整技术,实证分析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两者内在结构依从关系,揭示了二者之间更为微妙的变化规律。本文还对实证结果背后的原因给予解释,并给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外资进入对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探讨外资进入对排放总量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拓展Copeland-Taylor的理论模型,引入FDI、研发活动、对先进环保技术的吸收能力这三类技术因素,将外资进入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予以检验.结果表明:尽管增加外资引进程度总体上提高了全国与高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但有利于低排放区域的碳减排;从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角度看,中国目前的FDI在规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实证结果表明,应加大对中西部省区的环境规制,充分发挥外资对环境积极的技术效应,同时,加快构建以区域协调联动为基础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推进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的跨区域环保合作.  相似文献   
5.
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探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的关系,不仅为理解FDI如何影响环境提供新的视角,而且丰富了环境规制的研究领域。在Copeland与Taylor模型框架下,将雾霾污染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及规制效应,进而揭示FDI影响雾霾污染的内在机理,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FDI、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的关系进行检验,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考察FDI引致的雾霾污染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1)FDI对雾霾污染有双重效应:其通过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加剧雾霾污染,而通过技术效应改善雾霾污染。(2)环境规制在改善本地FDI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同时,倒逼污染型FDI转移到邻地,阻碍了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技术进步,不利于全局环境治理。(3)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在总体上不显著,但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受环境规制的影响;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FDI对雾霾污染产生先加剧、后抑制、再加剧的影响;当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跨越一定的门槛,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由"污染避难所"效应向"污染光环"效应转换。(4)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非正式环境规制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进而改善雾霾污染的更关键的因素。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分类环境规制、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的协同努力下,能充分发挥FDI的环境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杰琦 《统计研究》2010,27(8):33-39
 本文运用长期约束的结构VAR,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实证考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文章特点在于考虑了汇率和价格可能都是受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内生变量,以深入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1)当发生汇率冲击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各价格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影响强于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2)而一旦考虑了经济体受到其它类型的宏观经济冲击后,估计的人民币汇率价格传递率则显得更为明显;(3)汇改后我国汇率传递效应趋于强化。本文还分析了实证结果背后可能的深层次原因,并讨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结构分解技术和投入产出理论,提出了总偏差、增长性偏差、结构性偏差的概念,通过总产出和总投入平衡关系,推导出了初始投入、国内最终需求、出口、进口以及技术进步之间的偏差影响关系,形成了完整的投入产出偏差模型,这个模型包括总偏差模型、增长性偏差模型、结构性偏差模型三部分。其中,结构性偏差模型可以更清晰地分析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化,能够为考查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系统的健康性以及实际经济系统与预期的偏离程度的测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估算1990—2010年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FDI)总体上增加了中国的CO2排放量,其原因在于FDI对碳排放的规模负效应强于结构技术正效应。(2)FDI对中国的环境效应存在时空上的结构性差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FDI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相比之前有所加强;相对于内陆地区,FDI对沿海地区环境的负面效应更大。(3)人均GDP是CO2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其次是FDI,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碳排放也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通过剔除异常样本、使用滞后一期FDI和FDI的外部工具变量,证实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