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8 5 8年 7月 2 9日 ,大老井伊直弼指派幕府全权代表井上请直、岩濑忠震二人在停泊于神奈川海面的美国军舰“波哈坦号”上签署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承认自由贸易和通商开港。随后 ,又同英法俄荷等国订立类似条约 ,史称《安政条约》。于是 ,横滨自 185 9年 7月 1日起正式开港。 186 3年英法两国军队进驻横滨并于 1875年撤出 ,前后历时 12年。  英法军队何以进驻横滨 ?12年后又为何自行撤走 ?拙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攘夷狂潮  在订立通商条约过程中 ,日美双方已确定神奈川开港范围包括横滨在内。当时的横滨不过是一个小渔村…  相似文献   
3.
1863年,英法军队借"保护"居留地外国人安全之名,进驻日本横滨;明治维新后,日本新政府多次与列强商议撤军问题未果.直至1875年,英法两国"突然"主动向日方提出撤军.本文试图对英法两国从日本撤军的历史背景、交涉过程、撤军原因等问题做一实证性的分析和考察,进而探讨外国驻军的性质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和朝鲜是东北亚地区的邻国,在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国开港暨早期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处境较为相似,但结局却大相径庭。对日、朝开港背景、过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考察近代日朝开港的特点和异同,指出日本明治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实施对朝鲜开港的影响,分析两国开港与早期现代化产生迥异结果的内外因素,进而指出日本武力威胁下的外交政策对东北亚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贽的艺术批评思想主要是提出了艺术领域的"吟心说",并由此指出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吟其心";艺术创作过程是"顺其性"自然发出,发愤而作,"吟"的过程可以毫无拘束,直至冲破"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框范;"化工"才是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艺术批评的最高原则是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6.
“城市礼物”作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比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典范性“城市礼物”的发展模式可以发现,基于产业化运营思路,我国“城市礼物”实践形成了从运作模式、遴选机制、设计制作、品牌推广到营销渠道的完整锻造链条,从而为全球“城市礼物”的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中国经验:以有效激活城市文化资源为导向,以城市设计竞争力为依托,以组织引导力为推手,以产业孵化力为支撑,以营销推广力作保障,在供给端、组织端、产业端、消费端等不同端口发力,协同式互动创生“城市礼物”品牌。针对我国“城市礼物”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构成主体、运营主体和消费主体不明晰的三大关键性问题,则需借助新文创的创新思维和商业模式来加以创造性突破。在此过程中,建构以城市IP为核心的“城市礼物”生态体系,并确保其健康有序运行是关键所在;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链接文化主体、智创文化产品、搭建立体渠道的“四轮驱动”持续为“城市礼物”发展赋能。惟此,方能实现从“中国经验”到“中国范式”的新跨越,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礼物”实践提供极具启发性和重要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南阳以山川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著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美南阳:“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汉末三国,各个政治集团都十分注意延揽人才,仕于魏蜀吴各政权中的南阳籍士人也都受到了重视,占有一定的地位,发挥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民所有制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张晓刚人类历史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国家与所有制问题便始终作为社会的前沿问题吸引着无数治政、治学者追根溯源。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史上第一次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揭示了国家、所有制的起源及其近代意义,预见了私有制终极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9.
张晓刚 《社会科学》2006,(10):45-65
本记录包括两份“绝密无期限”文件:《大平外务大臣、姬鹏飞外交部长会谈(纪要)》和《田中首相、周恩来总理会谈记录——日中邦交正常化谈判记录》。原档存于日本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2001年6月依日本《情报公开法》的规定,由外务省情报公开室解密公布。日方在记录会谈内容时是否忠实,解密公布时对原档是否作了修改,由于没有相应的中方档案可作对勘比较,故难以准确判断,因此就性质而言,这只是一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日方资料”。解密5年来,此文件已被国外学者在研究著作中大量引用,而国内至今尚无一个标准的全译本。为了让有关学者了解全貌,尽快掌握对如此重大问题的话语权,本刊经慎重研究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决定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4周年之际,全文发表这两份历史文件。文件的内容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历史清楚地说明,中国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作决定也完全符合国家利益。本文由华东师大历史系冷战史研究中心沈志华教授郑重推荐,并组织专家进行翻译。对于沈志华教授的真诚合作,编辑部特致以深切谢意!  相似文献   
10.
张晓刚 《南都学坛》2004,24(1):15-19
关于诸葛草庐所在地的争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西晋时期未有人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提出疑问。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人称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为躬耕地,但因与古代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之间界标的记载相左,不能使人信服。唐宋时期南阳诸葛庐、南阳诸葛亮名扬天下,大量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受三顾于南阳。元明时期官修史书持南阳说。清代对诸葛草庐所在地众说纷纭。民国时期南襄两说并存。20世纪80年代末因发行"三顾茅庐"邮票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争论。"教科书事件"使草庐之争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