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在会计核算、会计记账、会计控制等领域得到普遍运用。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货币资金流动快、会计信息数据复杂,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远未达到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这就对会计的管理、记账、结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与处理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商业银行的运用现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子复仇的故事在莎士比亚与萨特的笔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他们将自我对世界的理解、认识加诸自己的主人公身上,使之形成对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与俄瑞斯忒斯从复仇计划的形成、复仇过程以及复仇的后果几个方面,来阐释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与存在主义者的萨特在美学见解、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及其结局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达到对这两位艺术大师的独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早期清华的校园文学极为发达,出现了一大群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文章就清华文学的繁荣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关系、清华校园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清华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清华新月诗人群的定义,前后期新月诗人对中国现代新诗格律发展作出的贡献,朱湘、闻一多、陈梦家、林徽回诗的特点;探讨了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清华出现那么多有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的清华园走出了一批享誉文坛的小说家 ,当年的清华校园小说极为繁荣 ,其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艺术的营造力 ,在同时代的中国小说界处于醒目的位置。文章从小说的题材切入 ,论述其思想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与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式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不同,新月派诗人们走上诗坛的初始就执着于诗的自律、“古典的节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纠正着新文学中那股过了头的感伤与浪漫.但是,他们诗的灵魂仍然是浪漫主义的,只是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典型的或者说是激进的浪漫主义有了明显的区别.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他们跳出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英美浪漫主义的局限。视域扩展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们身上并延仲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呈现出多种  相似文献   
7.
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院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例行的一片赞扬祝贺声中,资中筠先生激情演讲《大学文科何处去》,犹如晨钟暮鼓,语出惊人。她指出了一系列困扰高校尤其是高校文科建设的问题,诸如缺少学术权威,行政官员定规则,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特别是文科,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出“大儒”而非高官,需要的恰恰是抵挡名利诱惑的定力,方今之世,何其之难!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走”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的“娜拉情结”,它从“五四”时期绵延到今天,成为一代代思想家、文学家探讨的问题。路在何方?何处是归程?更是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本文从作家自我的出走、作品中出走主题的揭示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出走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这一问题进行论述、探讨,其结论是:我们仍然不知道“我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早期的文艺社团和刊物很活跃 ,一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如曹禺、李健吾、吴组湘、林庚、曹葆华等都是从清华园走向文坛的 ,他们与广大师生共同创作了清华文艺的繁荣。此阶段是对清华学校时期 (1 91 1 - 1 92 4)文艺传统的继承 .也为下一个时期 (西南联大时期〕的文艺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他描写的知识分子小说一篇一个境界,尤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哲学深度。他刻画了三代知识分子:清末下层知识分子、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当五四时期的众多作家以感伤和自怜作为基点来描写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时,鲁迅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残缺和人格的分裂,并深邃地画出了“他的血和肉来”,其实这也是思想家的鲁迅的内心矛盾的艺术显现。能否寻找出实现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途径?鲁迅似乎并未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