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是全球第四纪气候极为严寒的时期,对我国东部的海面升降、气候带移动、黄土扩张和动植物演替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纬向和垂向多年冻土带界线变化是自然环境变迁最明显反映之一。我国东部各种反映寒冷环境自然信息的相继发现,证明末次冰期(尤其是它的最盛期即主玉木冰期)冻土带南界和下界曾作明显的南迁和下移。但是迄今为止,对于这些界线的位置、走向和高度还存在着重大的意见分歧。有的认为南界在松辽分水  相似文献   
2.
一 现代地貌基本特征苏州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又是太湖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地貌以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堆积平原为主,平原上水网密布、湖荡罗列,并有若干低山残丘耸峙于平原之上和太湖之中。平原、水面和山丘各占全区总面积的52.83%、42.52%和2.65%。  相似文献   
3.
共和组沉积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组是我国西部重要第四纪地层之一,早自三十年代以来就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和研究。1938年孙健初研究青海新生代地层时,首先定名为Kunghu series。解放初期,在此地层中发现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周本雄等据其中的Equns sanmensis和Hyanea cf.sinensis化石,认为应属下中更新世沉积。继后,刘东生等在总结我国北方第四纪地层时,根据共和组中所含动物群化石,认为青海共和是我国泥河湾动物群分布的西缘。陈承惠  相似文献   
4.
根据野外考察和~(14)C测年,本文论述了青海高原东部冰缘楔形构造的特征、类型、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冰缘构造包括冰楔、砂楔和混合楔三类。它们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的两个阶段,~(14)C测年为距今33,000年至20,000年和15,000年至10,000年。根据楔内充填物的孢粉与粒度分析、风沙与黄土堆积以及湖泊演化,表明冰缘楔形构造形成时气候较今寒冷而干燥。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太湖平原苏州渡村1125号钻孔总厚为153米的第四系古地磁测年结果,其底界年令为距今80万年左右。各项粒度参数及其递变规律研究表明,该沉积以河湖相地层为主。矿物组分与孢粉组合分析结果,共划分出八个环境演化阶段,其中有三次较为寒冷时期。  相似文献   
6.
亚洲中部巨大山系之一的祁连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西接阿尔金山,东邻甘肃黄土高原,全长近千公里。山地两侧的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一共和盆地作为山前的拗陷地带,沉积了深厚的新生代地层。本文论述的地区系指山地及其两侧山前地带(图1)。这个区域是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过渡带,不仅现代自然条件较为复杂,也是晚近地质时期环境变迁极为频繁的区域。本文是作者在历年考察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文献,对该区地貌发育与新生代环境演变过程所作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中国铁路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并重点阐述了12个基本灾害类型的特征、致灾机理、区域分布、灾情和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8.
共和组是我国西部重要第四纪地层之一,但关于它的沉积时代尚有不同意见,为此我们进行了古地磁测年。在总厚313米剖面中共采集了107组古地磁样品,间距为1.5-3米。测定结果整个剖面的极性柱上段为正极性,下段为反极性。由此判断前者属Brunhes正极性世,后者属Matuyama反极性世,B/M界面约位于剖面172米处。在此之上出现三个磁倾角负值,代表三个反向事件,结合共和组顶部黄土层C~(14)年龄分析,最上部反向事件应为布莱克事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室内分析和~(14)C年龄测定对山东第四纪研究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是:泰山第四纪冰川发育问题,烟台芝罘岛连岛沙坝形成问题和蓬莱—庙岛群岛黄土时代及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盐风化是一种重要的地貌过程,本文讨论了盐风化过程的性质、机制和强度及其地貌意义。盐风化包括盐结晶风化作用和盐水化风化作用两种类型。盐风化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盐类矿物性质和气候条件。高温和干旱相结合的气候最有利于盐风化过程。通过对未风化岩石和风化岩石的对比,证明盐风化发展的速率很高。Tafoni是盐风化发展阶段的一种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