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94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高速增长,9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实际增长11.8%;二是高通货膨胀率,全年消费物价上涨24.1%,零售物价上涨21.7%,今年上半年势头虽有所减弱,但通胀一直在高位运行;三是对外贸易迅速发展.94年全年进出口2367亿美元,较上年增20.8%,在近年首次出现53亿美元的顺差.今年上半年出口又较去年同期增三成,创下了半年外贸顺差120亿美元的新记录,外汇储备猛增,上半年已达到630亿美元;四是人民币汇率坚挺,1994年1月1日并轨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为8.7:1,目前已上升到8.3:1左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降低,从而汇率降低;汇率本身的升高会使进口增加、出口受限,不利于国际收支的盈余.然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通胀下出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为阻止升值过快,中央银行投入巨额人民币,造成控制信贷规模的困难.高增长速度、高通货膨胀率、出口增长迅速而进口受到抑制,本币升值、国际收支盈余迅速增加,这诸多现象的同时存在,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少见的,用传统经济理论更难解释.如何看待当前高通胀下人民币汇率的攀升,人民币汇率走势将会怎样,这一走势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当前经济界所关注的,本文试从人民  相似文献   
2.
1978年学分制再次进入我国高校,先是试行后是推广,大有取代学年制之势.但令人遗憾的是,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分制,各高校十年实践,十年辛劳,却被许多教育工作者评价为“事倍而功半”.不仅没起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学生也大多认为“根本没有触动我们的学习”,学分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家都在思考学分制的出路.近年随改革的全面推进,高教改革再次受到重视,许多高校再次提出把实行“完全学分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应当如何认识学分制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的学分制应特在哪里,如何才能发挥学分制的优越性促进我国高教改革,这是目前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宣勇  戚业国  凌云 《浙江学刊》2002,(5):156-160
产学合作的形成发展是以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为条件的 ,合作得以实现需要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和利益基础。但高等教育坚持的是社会利益导向的社会价值观 ,产业则坚持商业价值观 ,强调追求利润的价值需要 ,为此导致了合作双方的冲突 ,大学和产业不同的组织运行机制也影响了合作的成功。现代产学合作的发展需要寻求企业与高校利益与价值的结合点 ,也需要大学自身进行组织创新 ,建立促进产学合作成功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认识, 探讨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以及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阶级和社会基础, 分析教育机会均等发展的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 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机会均等的选择模式, 探讨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论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高等教育建立在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基础上 ,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在高等教育的历史分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众化时代是多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存的时代 ,不同质量要求构成了高等教育层次分工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同时存在着学术质量观、社会需要质量观、个人导向质量观、市场导向质量观 ,不同的高等学校在这不同的质量观中应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应该有各自的主导质量观。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模式与组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重要转变.它以质量评价为基础,最初吸收了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思想,现在已广泛借鉴和运用了各种管理思想、理论与技术,并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与组织体系.就其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质量保证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绩效指标模式、院校研究模式、学生发展评估模式、项目评价模式等.就其组织体系而言,主要区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惑无非是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的问题 ,只有教育界的同志才最容易理解此中的甘苦。一方面 ,从政府的教育文件到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都要求推进素质教育 ,这与校长整体的教育理念相一致。但另一方面 ,从行政管理直到家长、学生都给学校巨大的压力 ,要求学校拿出成绩 ,教育工作者由此长期陷入矛盾的夹缝之中 ,工作中的大部分痛苦都与此矛盾分不开。为什么中国教育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将走向何处 ?从何入手 ?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一、中国基础教…  相似文献   
8.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为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并在运行中以消耗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为条件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始终是教育发展的动力.特别在当今世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各国竞相投资发展教育的第一动因.对教育投资的巨大效益,教育经济学已做出了肯定的结论并已被广泛接受,然而在我国经济以领先世界的速度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却举步维艰:投资不足、教师流失、厌学厌教、质量下降.因而稳定队伍、维持正常运转已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匆忙适应市场经济中,校长不得不在办学水平、质量和办学的市场效益这本可统一的两个方面做出痛苦的选择.造成高等教育目前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效益分配的不合理和教育消耗补偿渠道的不畅无疑是最根本的原因.本文试通过对我国各时期教育运行动力的分析和价值补偿途径的探讨,进一步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寻找一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教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