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书中,牛顿曾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机械还原论的科学纲领:“希望……从力学原理中导出其余自然现象。”近代科学中,自牛顿以后的二百余年间,至少直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光学理论始终是在以牛顿纲领为代表的机械论框架中发展的。在这一时期里,光学领域中持继地存在着微粒说与波动说之间的长期争论。但是,不管是牛顿微粒说也好,或者是惠更斯的波动说也好,他们原则上都是一种机械还原论的光学理论。惠更斯的一句名言极好地表述了他的机械还原论的方法观念:科学应“借助于力学特点的理由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 机械论自然观虽然在近代科学中才兴盛起来,并且它的兴起有其自身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但是作为它的思想渊源来说,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思想,可以说是近代科学中机械论自然观的最早的和最重要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3.
人类最初的实验活动是和探索自然的尝试一起产生的,因此它和人类的起源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科学实验曾经经历了两个基本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前。那时,从总体上说,科学实验还没有和生产活动相分离,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被包含在生产活动之中的,是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例如:在农业、酿造业、冶金业等方面,人类为了改进生产,进行不少试验,许多重大发明,如果没有科学实验也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些实验本身,被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并没有和生产相分离。当然在古代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独立于生产活动之外的实验活动,如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对动物的解剖研究,阿基米德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斜面、杠杆、滑轮省力的规律和浮力原理的研究,斯特拉顿和赫伦所作的虹吸实验的研究,我国古代墨家对小孔成像实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理论的内容和特点、划界标准及其特点,以及波普尔所强调的作为证伪之依据的基础陈述的性质及其特点,提出了波普尔划界理论面临的困难,为进一步研究划界问题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疑是正确的。但一般论者在论述这个原理的时候,都强调实践标准是一个“客观标准”。但说来说去都是强调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力量,能够把主观的目的、意图物化出来,转化为客观的对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够真正说清楚实践标准是一个“客观标准”。实践能够把主观的目的、意图物化出来,转化为客观的对象,因而就意味着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了吗?——这实在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科学的早期,大约从十六、十七世纪以后,机械论在科学中已相当地盛行了。这种机械论正好是与古代科学中的机体论相对立的。这是人类认知自然的方式的重大转变,它深刻地影响到各该时代的科学的形态:古代科学是机体论的,它力图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拟人化的理解;近代科学是机械论的,它力图对各种自然现象构建力学机制的模型,然后从力学原理中导出各类自然现象,或对各类自然现象作出机械论的解释。近代科学中机械论的典型表现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所表达的科学纲领。本文并不试图阐明从机体论到机械论这种人类认识方式重大转变的社会历史原因,而仅仅试图从正面说明近代科学中的机械论科学纲领本身。关于前者,作者将另文阐述。  相似文献   
7.
一、为什么必须关注划界问题:划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始终是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一个举世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古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机体论的,而近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机械论的。从古代科学的机体论到近代科学的机械论的转变,是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界认知方式的一个巨大转变。在人类认知方式的这场巨大转变中,人们对于“什么是易于理解的”这个观念的变化,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理解自然,似乎总是企图通过“易于理解的”去帮助理解那些“难于理解”和“尚未理解”的现象。由于古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以至社会现象,才是易于理解的。因此,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总是通过与人或动物的行为或心理作类比,作出拟人化的理解。这成了古代科学中理解自然现象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或“思维定势”,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古代科学的形态特征,即机体论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一个关于科学理论检验结构与检验逻辑的模型,指出科学理论的检验包含有先后有序的四个层次,即:检验一个理论的内部是否自恰;检验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经验内容;检验一个科学理论的潜在价值;对理论诉诸经验的检验。进一步构建了科学理论接受经验检验的逻辑模型,即:(1)TΛCΛH→P;(2)SO可错;(3)SO{-↑p^P。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科学理论接受经验检验的复杂的逻辑和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实验哲学中的一个价值学问题——检验证据的价值评价问题。作者建构了一个关于检验证据的价值评价的模型,其公式为:V(E)=(BE,SE,IE);作者讨论了函数的性质,以及BE、SE、IE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指出E的可信度BE对于V(E)值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作者又从科学实验的一般结构与逻辑的角度专门讨论了如何做出“干净的实验”,指出了“干净的实验”所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