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汉时期宁夏地区的经济已初步开发,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此时该地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主要是中原王朝的军事需要,也是该地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与该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商鞅本人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秦国的变法却是成功的。 当时和后世对商鞅及其变法有过许多公允的评价。战国时秦国蔡泽论述商鞅的政绩说:“夫商鞅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应侯范睢对商鞅也有适当的估量,他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配合中国古代史教学,多次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温故知新。在中央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以来,重读此文,另有新获。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三卷《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易言之,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  相似文献   
4.
汉初皇权与封国的斗争直到武帝时才基本结束,其中以主父偃的“推恩策”起了决定作用。研究此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推恩策”得以成功的原因,且可思考其深远意义。 此文拟从“推恩策”制订和推行的客观历史条件、政策本身的完善过程和推行时的强权保障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殷商帝神崇拜的热潮渐次销寂以后,周代文化中人的主题作为历史的淀积与哲学化的产物,经两周特别是战国社会的动荡筛选以后,已日趋明朗。所谓人的主题,自然与欧洲人文时代的人的主题扦格不入。这是一种在礼制规定下以牺牲人的本性为代价而产生的特殊人——祖。姬周代商,神、祖随之易替。原始宗教的内容也由对超自然的信仰对象转而变成超部族血缘界限的信仰对象。周亡秦兴,合理的逻辑进程应是这种畸形变种的人文主题——祖先崇拜在秦宗教中进一步深化弘扬。但是没有,即便在周、秦代际叠合的百余年间也没有!相反,在秦获得独立的国格以后,虽然正处于六国以祭祀祖先为主  相似文献   
6.
隗嚣是两汉之际人,为东汉初年西北地区的封建割据者。他曾先后依附又反叛王莽、刘玄、刘秀和公孙述。此文拟探讨隗嚣的反覆无常及其割据的成败原因。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地主剥剥农民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因此,土地兼并一向为封建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主要问题,而且它还影响到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之头痛,曾采取一些措施,试图解决它,但终归失败。其原因何在呢?现以西汉为例,就自己的粗浅认识,谈谈看法。 土地兼并的经济原因及其后果 土地兼并的原因众多,政治与军事掠夺是一目了然的,此处只论述经济原因。 秦朝推行“以功劳行田宅”和“尊奖并兼之人”的政策,助长了地主势力的发展,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相似文献   
8.
孔子对其弟子的智能培养首先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年代。 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春秋中叶以后,铁器在农业中普遍使用,再加上牛耕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为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与  相似文献   
9.
从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宗教的势力来讲,在中国始终不如欧亚一些国家大,究其根源,可能与中国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有关。 儒学开创时并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直到汉武帝,由于董仲舒的建议,才一跃而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这并非突然,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儒学本身的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