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事分析是如何可能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70年代以来叙事分析在社会研究领域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讨论叙事分析这一质性研究的新方法,旨在分析其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并发现该种方法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叙事分析重视故事形成的方式,而故事内容却并不构成分析的重点;对叙事方式的注重,使叙事分析更为重视故事的结构,以及该结构对故事意义的影响——故事意义因为结构变化而有新的意涵,同时也更为重视该故事结构所得以形成的脉络因素——微观互动的脉络以及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脉络,从而将微观和宏观领域连接起来,使叙事分析的解释力得到了增强——人们通过叙事建构现实,而所建构的现实,却是在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中型塑的。文中最后部分对叙事分析的效度进行了评论,并揭示了该种方法的模糊之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理论家们只在一个狭隘的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框架内探索科学问题。所谓科学,就是对对象化了的客观部分的系统描述、解释,这样的知识应该具备客观性和普遍性,应该能够为人类的“控制”目的服务,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思索完全被排斥在科学的范围之外。社会工作对这样的科学观提出了挑战,它要求真正的科学必须是“事实的真”与“伦理的善”的完美结合。所以,狭隘的科学观必须扩大,必须向人类关于人性的知识领域开放。  相似文献   
3.
4.
慈善事业是一种慈心善行的社会行动,是以人道主义为行动依据、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以社会动员为基本形式、以增强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行动体系。慈善事业作为正式的国家福利与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介和桥梁,更是立足于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慈善事业的发展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积极的社会建设、扁平而非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均等化的国家福利和服务、“去市场化”或“去商业化”的慈善行业以及特定的慈善文化,这些要素分别构成了慈善事业何以可能的社会价值基础、结构性基础、制度性基础、内在品质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米尔斯关于“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论述、鲍曼的个体化理论与共同体建设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可为理解利他即利己的慈善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总体而言,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理想走向应是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募款规模稳步提升、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慈善事业不能缺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说的“文化问题”,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文化因素的介入而产生的问题,即误解等认识偏差;文化因素是指超越了语言本身的层面而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形成的内在和外现行动的取向、特质。本文认为,在精神健康服务及社会工作的其他服务领域内,工作人员是否能够提供真正的服务,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认识到文化因素的存在,是否能够排除文化因素的干扰,真正实现互为主体基础之上的理解。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不预设文化问题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并不能真正帮助服务对象。批判理论和社会建构论由于强调了主体性,强调意义的双向理解,为形成真正的服务打下了认识论基础,但依然没有可能回避文化问题。除了文化问题之外,权力和性别问题同样会影响我们对服务对象的理解,但那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然而要发展健康的公共非营利合作关系,信任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有研究显示在三种主要的信任研究范式中,理性主义的研究范式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但理性主义信任研究需要其他的研究范式,特别是制度/文化取向的信任研究范式的补充和配合,才能帮助人们形成对信任行动和信任关系的完整理解.因此,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形成委托人/代理人的关系中,用制度/文化取向的信任研究视角观察与分析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种重大社会政策,同时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它首创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有着较长的历史,而养老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是资金数额最大的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直接的实务 ,人与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一般的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于社会工作的实务中 ,强调案主与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 ,避免了心理动力学理论、认知 -行为学派的标签论和个人中心论倾向 ,而强调将问题归结为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但由于人们建构的环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 ,因此 ,如果缺乏社会层面的充权环节 ,而仅仅在微观、中观层面落实意识的醒觉与增权 ,人与环境的方法所强调的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就会成为案主单方面适应环境的过程 ;而人与环境的方法本身也会成为保守的社会控制的工具。虽然人与环境方法重视并且强调案主的能力建设以及个人、人际和社区层面的全面增权过程 ,既关注个人取向 ,同时又关注环境取向 ,但依然有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长度访谈:经验社会研究的一种质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经验的社会研究中,使用传统的人类学方法,如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在质性研究中也有体现。有什么方法能够突破限制,建立关于认识对象的真知识?本文首先讨论质性研究,并讨论"长度访谈"这一特殊的质性研究方法。本文认为,长度方法能够突破限制的前提下,在经验研究中完成传统人类学方法所能完成的知识任务。质的研究建立在不同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所持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由于强调了社会现实的建构性质,质的研究基本上把在实证主义那里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当作主观地、社会地建构的结果;合乎逻辑地,质的研究同时也强调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性。同样合乎逻辑的是,质的研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将研究者个人的情感与价值立场带入研究的过程之中,使之与标榜价值中立的实证主义研究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的对立。本文将着重讨论质的研究中一种影响力日盛的方法,即长度访谈的方法,以便认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分野。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作为国内新兴的专业和实务,在借鉴、思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同时,应该从质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是关系到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大事.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如何、出路又在何方?笔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作了讨探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