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先秦的祝祷辞、嘏辞及贺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祝辞本为祭祀活动中祝福求福之辞。先秦的祝辞主要有祈祷辞、嘏辞和贺辞等。祈祷辞是祭祀仪式上人对神的赞美和要求,常规祭祀所用的祈祷辞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式和套语。嘏辞是祭祀中神尸给主祭者的致福,由祝官来传达。嘏辞多用第二人称"尔",表示赐福给你。贺辞是人对人的祝福,本质上是嘏辞的世俗化。先秦时的这三种祝辞都沿用四言韵文的传统形式,虽然发生的典礼仪式和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内容与形式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2.
“盟国人”是让参与者面对神灵起誓,表示效忠于当权者.出土的侯马、温县载书是东周“盟国人”的遗物.“盟国人”一般在祖庙、社或城外的祭祀场所这些有神灵的地方举行;誓辞由当权者拟定,仪式上还要用牛、马、羊等牺牲,有时也有歃血的程序;“盟国人”中的国人包括各级大夫官吏、士及工商行业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董芬芬 《阅江学刊》2009,(3):131-135
《周礼》太祝“六祝”中的策祝多为远罪疾的祈祷,因事出突然、情况特殊,必须举行特别的祈祷祭祀,祝文也应书于简策。《左传》所载荀偃《祷河》和蒯聩《战祷》皆是春秋策祝的代表之作。策祝针对性极强,一事一祝,没有形成常规祝词的陈词滥调,大多采用散文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夸父逐日的原始蕴涵及后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把夸父逐日解释为"追日",掩盖了神话所反映的远古民俗."逐"应是驱逐的意思,夸父逐日应是驱逐造成旱灾的太阳:"饮于河渭,河渭不足"是对严重旱灾的曲折反映,夸父之杖也是具有驱凶辟邪魔力的桃杖,夸父之死正透露了远古曝巫祷雨的陋俗.后世神怪传说中的朴父、夸娥氏、巨灵神都是以夸父为原型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春秋外交辞令,或雄辩滔滔,理直气壮;或声东击西,隐晦其说;或刚柔并济,绵里藏针;或言近旨远,辞浅义深,显示出很高的语言艺术,体现了春秋时代辞令文学的语言风格。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自汉代以后人们多理解成《诗》和《春秋》两个文本的依次出现,无论怎么界定“亡”与“作”的时间,都纠结难通。究其原因,是后人把“《春秋》作”的“作”误解成孔子对《春秋》文本的撰作或编次。从《孟子》及先秦语境考察,“《春秋》作”之“作”是开创、兴起的意思,指孔子以评论《春秋》的方式开启战国“处士横议”的新时代。他以《春秋》“正名”的历史担当和革新精神为战国诸子所继承、发扬,其“见之于行事”直接影响了诸子散文的论辩方式。   相似文献   
7.
春秋辞令指<左传><国语>等史籍所保存的春秋时代的各类辞令文书.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文体研究,既有充足的礼学背景和文献依据,也是直面春秋时代文学状况的必然要求.把春秋辞令从史传中分离出来,作为春秋时代的文体进行重新审视,具有三方面的价值: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后世各类文章文体的来龙去脉,揭示春秋时代的散文面貌、特征与成就,更深入地理解早期儒家文论形成的基础和源起.  相似文献   
8.
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在屈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 ,把屈原与楚辞研究推向深入 ,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这一切都源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 ,本文想就此略陈浅见 ,与读者同仁共商。一、《屈原与他的时代》的成功 ,首先得益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 ,善于突破传统思维 ,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进行考查 ,他不是就屈原研究屈原 ,而是纵向横向结合 ,通盘研究屈原所处的时代 ,研究他的朋友 ,他的政敌 ,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创作等。例如关于屈原思想及形成 ,赵先生独辟蹊径 ,把目光转向对屈氏世系的研究上 ,从家世历史的…  相似文献   
9.
《左传》《国语》等典籍所载的外交应对之辞,许多本来是列国往来所使用国书的内容.国书是春秋时代盛极一时的文体,它是赴告制度的产物,是聘问礼仪的要求,把国书以行人应对辞令的方式载入,是先秦史书的惯例,其中“寡人”、“不榖”、“孤”等称呼皆是国书的标志.春秋国书大概有告请类、通报消息类及庆吊类等,不同场合的国书,内容、措辞和写法各不相同.春秋国书形成了简约、恭敬、婉曲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离骚》用名目繁多的芳草佩饰来象征诗人一种追求,本文认为这些芳草佩饰是《离骚》的主线意象,有统率全诗、结构全诗的作用,象征诗人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