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遇摄与流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e)"与"(e)u"混同.  相似文献   
2.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e)η"与"in、(e)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巳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e)η"与"in、(e)n",混同.  相似文献   
3.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叶韵图《射声小谱》反映的清代常熟方言声母方面的特点有: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全浊声母;匣喻莫辨、奉微不分;区分尖团音;知章庄组三等字与精组字声母有别;部分影母字读如喻母;部分疑母字读如喻母;从母与邪母混同;泥母与疑母混同;部分禅母读作古邪母;部分禅母字读为古床母。  相似文献   
5.
6.
以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我们发现,东冬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楚方言中幽部与东部相通、冬部与阳部相叶、东部与蒸部相叶的现象更能说明楚方言里东冬两部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绝非偶然,东冬合韵的性质也必然需要从方言角度加以认识与解释,而且当我们将东冬两部置于他们各自与其它韵部的联系中时,这种系统而有规律的关系网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东冬合韵的方言性质。  相似文献   
7.
文章穷尽性考察了《三拍》中近体诗用韵的情况,并参考了古体诗、词及假借材料,立足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比证《中原音韵》及《五方元音》,认为其用韵材料反映实际语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明末通语语音,其二是作者所操方言的语音,试图展示《三拍》作为一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对北方官话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及其对《三拍》方言层次探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汉字字形进行解说,为汉字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臆断之说。不能将某种预定的民俗文化强加给字形,而需要从汉字内部入手,考察单音节语素物化与物化回归的全过程,运用汉字发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来阐释。  相似文献   
9.
古鱼部与古侯部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分合问题早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对两韵部在当时方言里的存在状况缺乏细致探讨。笔者主要运用晋代经师音注材料与晋诗用韵材料对晋代江东方言的古鱼部与古侯部的分合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认为晋代的江东方音中古鱼部与古侯部主体面貌还是呈分立状态,突出地反映为古鱼部中的虞系字与古侯部中的虞系字还没有合并,但存在着一种发展趋势:在唇音、圆唇的舌根音及少数圆唇的舌面音后面,古鱼部的虞系字与古侯部的虞系字有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