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子的佛教态度是双重的,既排佛又容佛:一方面,朱子受佛教佛性理论的影响,逐渐走上注重心性本体、注重反观心源的道路;另一方面,朱子对佛教之违背儒家伦理纲常的思想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宋明理学家对佛教的态度多与朱子相类。  相似文献   
2.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环,近几年来南京大学在进行"211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各项工作,使学校在许多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学习与研究佛教,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而只有懂得缘起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因为缘起论是整个佛法的理论基石。论文从原始佛教、大乘空有两宗、佛性理论、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系乃至人间佛教等几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和揭示了缘起论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带有论纲性质,今后将分若干专题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船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涵掩六经,传注无遗,批判改造佛老,抨击程朱陆王,继承和发挥了王充、张载的唯物主义传统,建立了一个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虚空皆气”(《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天下惟器”(《周易外传·系辞上传》十二)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因‘所’以发‘能’”、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一直把对立统一理解成一个独立自在的根本规律,我们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对立统一是一种抽象的本质关系几年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辩证法及中国古代哲学的过程中,碰到了这样一个情况: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中,人们不能找出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具体范畴的独立自在的对立统一的例证来。例如,《老子》是以谈论矛盾著称的,但在它那里,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诸如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正与奇、善与妖、祸与福等等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论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佛教与开放的相互关系:一是佛教自身的包客性和开放性,使得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能够因应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以儒学化为契机,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为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佛教在经藏编修、佛学研究、僧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开放与开放的社会将使中国佛教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按语]以下一组文章,是国家985工程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子课题———“宗教与文化专论”中的五部专著的大体思路和观点撮要,试图从理论层面,较深入地探讨“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政治”、“宗教与伦理”、“宗教与逻辑”、“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由于课题研究还在进行中,文中的有些观点带有相当程度的探讨性质,所以现在就把这些想法拿出来“示众”,在很大程度上实带有“抛砖引玉”的意图,因此十分希望能够得到学界同仁的关注和指正。“985工程”是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大举措,其二期工程在全国若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学术成果入手,阐述了孙叔平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双重贡献。孙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分说,以四大块构成辨正唯物主义,以“3 9”构成唯物辩证法,以七大块构成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基本原理的研究,均有学术个性可观。其成果是我国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文章从五个方面概述了孙叔平教授对中国哲学史合法性的探索:孙著《中国哲学史稿》建立了“三合一”的中国哲学演进史;以中哲史自身的逻辑发展和相关科学理论为元理论;建立了主客观一,古今统一,认识和价值统一的评价系统;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写作方法;中哲史范畴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的某些特点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并借此就教于学术界。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就开始了。东汉人之看佛教,多视之为神仙方术。本来与“羽化升仙”格格不入的“涅槃”,被理解成“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于无为,而得为佛”(袁彦伯《后汉纪》);以“空”、“无我”等思想为理论基石而创立佛教的释迦自身,被描绘成“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牟子理惑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牟子理惑论》)的“神人”“至人”;本义为“无生”的阿罗汉,也成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  相似文献   
10.
论墨子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宗教思想的矛盾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哲学家自身思想中的矛盾现象,最甚者莫过于墨子。在《明鬼下》,墨子以其朴素唯物主义的“三表法”,论证了鬼神的存在。他以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的有人看见杜伯其鬼射杀周宣王等传说,说明“鬼神之有岂可疑哉”!以夏虞殷商西周三代圣王皆以鬼神为有,论证鬼神“何能谓无”,以“鬼神之能赏善罚恶”、“治国家利万民”,验证鬼神之确实存在。本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宗教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但在这里却如此地集中二者于墨子一身,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