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周南.关雎》之"好逑",前贤诠释众多,均无公论。本文认为"好逑"当释为"喜欢的女性伴侣"。根据如下。(1)《诗经》时代,"仇"与"雠"是同源关系,而与"逑"既无同源关系,亦不能通用。段玉裁、闻一多等前贤说"逑、仇古多通用"、"逑、仇古通",是没有根据的结论。(2)"逑"是为"求(裘)"的引申义"敛聚"、"女性配偶"等造的区别字,由此"逑"与"求(裘)"构成了同源关系。《关雎》篇中的"逑"专称女性配偶,而不包含男性伴侣。(3)战国以后"仇"的词义外延扩大了,覆盖了所有的伴侣或朋友,不再专称男性伴侣或朋友,故时人引用《诗经》或有将"好逑"引作"好仇"者,由此而形成异文,尽管如此"逑"仍不与"仇"通用,"逑"虽能写作"仇",但"仇"却不能写作"逑"。(4)国人喜欢用"衣服"来比喻妻子、女友。这种习俗来源久远。古人最早就用裘衣来比喻性爱中的女伴、女友,于是"求"和"逑"就具有了称呼女性配偶的词义特征。(5)《关雎》的"好逑"是指男人"喜欢的女性伴侣",这类被喜欢的女性伴侣因久久追求而不易得手,故男人视之为"怨匹"、"冤家",今人或称"欢喜冤家",亦就是《关雎》所谓"好逑"。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字典>是我国第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编写该字典的都是当时川、鄂两省著名的语言学家和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将其潜心研究的成果毫不保留地著录了到这部工具书里,为千千万万莘莘学者奉献一部既可以检阅又可以研读的典范的语文工具书.该字典在正文中对同一个汉字的异体关系,在异体字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用"同某"、"后作某"、"也作某"表示,让读者能在纷繁复杂的6万来个单字中轻松地找到它们,并很清楚地分辨出它们之间是何种关系.但是,由于该书的编撰受时代的局限,而且书成于众手,有些本是异体关系字却被割裂成毫无关联的字.这类字本文称为"不明关系字",且就第五卷中33组字分别作简要疏证.  相似文献   
3.
"窈窕"本义考辨--与刘毓庆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古先民“穴居野处”,“陶陶穴”,故“窈窕”的本义是指洞穴中的复室,也就是“深宫”。因为深宫乃“淑女”所居之所,所以两汉以后代称尊贵而年轻的知识女性。  相似文献   
4.
释"弔"     
殷人游牧,逐草而居,家庭成员或有死亡,随地草葬.草葬之俗,"不封不树",既不能防止禽兽对尸体的撕毁,又没有死者安葬地的明显标记.故草葬后,生者将随身带的牧鞭插在死者身边.高竖的牧鞭风吹飘动,既能殴赶威慑禽兽的逼近,又能标记死者的安葬地.这种取象牧鞭飘动的文字,殷人叫做"弔"."弔"像悬挂于细长的竹木竿上的牧鞭摆动之形,其作用是"殴禽"和"标墓".唐代以后演变为"灵旛".  相似文献   
5.
盟誓是春秋时代的一种社会时尚,是动乱年代信义丧失后公私之间外交上的一种软弱行为。盟誓语言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非自然性语言,非常值得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地下语言材料的出土,使这种研究更具备条件。笔者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语料,穷尽性地搜集其中的盟语誓辞,根据其行文特点和内容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归纳对比,分别探讨春秋时期在社会政治和人际关系中占有独特地位的盟和誓各自相同而又相异的语言特点及其成因,再用以相关文献为参证,以便结论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里,“窗户”、“国家”、“动静”、“忘记”之类复音词,均被视为偏义词。前人研究偏义现象,其视角主要放在训诂上,其次才是语法的透视。古人很看重说经,欲通经典,就必须“达古书之例”,“不达古书之例,难以说经矣”。(清俞樾语) 《诗经》时期,汉语词汇中的偏义现象已见于古籍。《诗经·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牖户”,偏指“牖”,即窗,意为鸟巢的出气孔。最早发现古书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共305篇,1142章,7284句,所辑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其语言基本上能代表这一时期汉语的实际状况。研究《诗经》宾语前置的条件,能为汉语史的历史分期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主要从代词宾语和名词宾语的前置条件两个角度去研究《诗经》的用语规则。  相似文献   
8.
钟如雄 《民族学刊》2011,2(6):38-38
满族学者杜丽荣副教授的《(商君书)实词研究》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少数民族学者汉语言研究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鼓吹曲辞中有一首叫做<有所思>的民间情歌,[1](P.159-160)诗中歌咏一个女子精心地为她的心上人挑选饰物,后来听说他要抛弃自己,气得怒火中烧.她把为他精心挑选的饰物砸碎烧毁后还不解恨,还将灰烬撒向天空.尽管如此,她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依然不甘心与心上人决裂.  相似文献   
10.
对词义色彩的的探究应深入词义内部,对其组成结构做剖析式的描写并找出色彩义所依附的具体形式。在静态的储存状态下,词义内涵的属性值决定其外延范围;在动态的使用状态下,词的色彩义依附于词义典型成员的附加意义上,典型成员的变化可导致词内涵义侧重点的变化并带来其外延成员地位的再调整,进而带来词色彩义的变迁。此外,语言使用者对词义表现内容所持感情态度的变化也是促使色彩义变迁的动因之一。本文以现行有代表性的古代汉语教材为蓝本,择取"爪牙"、"复辟"、"锻炼"为目标词例,对以上说法做了尝试性的分析验证,以期对色彩义的变迁动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