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制度文明是由权力和以法律为首的规则体系结合推进的,表现为权力本位和法治两大历史形态,呈现从权力本位向法治演变的必然趋势。法治是民主政治的现代形态,是法制现代化的成果。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文明向法治演变  相似文献   
2.
法的概念解读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价值、制度与谱系。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推动了法的概念重建。在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主义与道德平等观挑战了法治的普世信念与道德等级意识,制度层面则动摇了规则中心并将“活法”延伸到法律家的观念中;在谱系层面,拓展了文化谱系与规则谱系,使法治之法获得全方位生长。后现代思潮引发的法的概念重建对中国法治主义话语和制度建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法治价值的渊源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价值核心缘起于希腊时代的正义观念,经由洛克与边沁古典自由主义不同路线的发展,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理论,一直被修正、强化和坚持。由此形成的法治价值结构,以公民权利的保护和维持为中心,兼顾秩序与效率。它不同于以秩序为价值核心的传统法制和以效率为核心的当代威权政体的法制,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正义。  相似文献   
4.
理性主义奠定了以立法为圆心的法典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 ,其思想资源是自古希腊开端的实在法与自然法分离的自然法思想传统 ,它促成了近代法治基本结构和观念的形成 ,法治的普世主义和浪漫主义也由此而生 ;而历史法学、社会法学直到后现代法学则在质疑法典中心主义法治观基础上 ,进一步将实在法分裂为法与“活法” ,在降低立法重要性的同时铺展了更为开阔的法治进路。法治的重心转移到了活法。立法的性质和原则在变迁中的法治语境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既有法治理论无法面对当下法律生活中少数民族习惯法复苏与活跃的事实.本文认为,应在法、司法和法治三个层面重新解释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身份、功能与价值,通过合法化、司法化、资源化路径,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整合.在法主体资格方面,拓展现代性法治之法的概念,赋予少数民族习惯法以法的身份;在司法管辖环节,借助司法制度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习惯法通过司法化的平台从而展示其正功能;在法治治理效力层面,推动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社会权力平台参与塑造法治秩序建构而提升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时期,它规定和塑造了乡土中国的法律生活。而规范的习俗性、权威的道德性和司法的政务性这些乡土中国的法律生活的典型特性,决定了乡土法律人必须具备的知识、品格与技艺。龙进品法官的工作对此作出了展示,也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中,学生的知识构成、个人品格养成和专业技艺培养提供了范例。培养大批龙进品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将有力地提升乡土社会的治理效率与质量,推动中国的法治事业。  相似文献   
7.
法治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理论和制度形态均可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政治。而城邦政治孕育是在多里安人入侵后特定历史情景中制度、观念、经济、组织形态变异成形 ,并经过系列的改革才得以确立起来的。作者通过对多安人入侵后“黑暗时代”历史的追踪 ,对形成城邦政治的条件过程进行了梳理 ,并对其法治形态和精神作了描述 ,从而初步揭示了法治起源之迷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法的特点及原则 ,认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执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认识不到位 ,制度配套不完善 ,执法物质保障不够和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此 ,必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 ,提升公众相应法律意识 ,大力培养民族地区执法人员 ,改善民族地区执法机构物质条件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并将法律衡平理论引入执法活动 ,以实现民族地区执法变通权的理论系统化、制度规范化、实践经常化。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法科教育模式是以“教”也即教育者为中心型构的,从教育目的到教学内容、教育的评价体系,其理念与制度层面体现的均是教育者的意志与主导,这是一种教育者主体的教育模式。由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支撑这一模式的诸种社会条件逐渐变迁,法学教育必然向以“学”也即受教育者中心的受教育者主体的新的教育模式转换。实现这一趋势的理性认知,将推动转换临界点的早日到来,获益的也一定不只是法科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完善的法治需要法律衡平 ,法律衡平的理论及制度实践是人类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衡平理论改变了我们对司法功能的传统认识 ,并推动了司法独立的历史进程 ;法律衡平使我们重新认识法官的角色、活动及其对法官裁判的价值评判标准及结论。文章认为 ,更高素质、更重大的责任、更重要的社会地位的法官队伍的培育 ,是法律衡平从而法治化成功的必要保证。文章还强调 ,衡平观念、理论的认同及制度化程度 ,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法治化走势及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