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7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中国画萌芽于明初,六百年来它在继承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汲取地域民族文化养分的基础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由一脉不为人知的地方绘画成长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独特的风韵开放在黔岭乌江。文章从宏观视野对贵州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画的衍变轨迹进行了初步梳理,并对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作了概略论述。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农林牧业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贵州农林牧业都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集中在公路沿线和城市附近的局部地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全省大部分农村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方相氏面具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面具中,最脍炙人口,亦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了。虽然自《周礼》开始,历代文献对于方相氏面具的记载不绝如缕,但迄今为止,不仅考古学家没有发现一面“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而且人们对它的形制、质地和  相似文献   
4.
何光渝的<20世纪贵州小说史>是贵州的第一部小说史.本文对该书的优点和不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该书是一部学术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厚积薄发的力作.  相似文献   
5.
面具禁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是一种民俗事象 ,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面具禁忌便是其中之一。面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是神灵、鬼魂、祖先的化身和载体 ,它既是神圣之物 ,也是危险、不祥之物 ,由此产生了对面具的禁忌。本文广泛介绍了国内外存在的面具禁忌现象 ,并着重对贵州撮泰吉面具、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禁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便对死亡产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困惑和恐惧。伴随着对“死亡之谜”的探索,原始先民很自然地提出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疑问,而“灵魂不死”的观念,则是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对这一思索的必然答案。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就开始在死亡祭礼中关注灵魂的问题。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有赤铁矿粉,目的在于使灵魂得到平安;西安仰韶文化时期的瓮棺多凿有小孔,据认为是为了便于灵魂出入。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对灵魂的关注逐渐集中到头部上来,因为人体器…  相似文献   
7.
古代埃及面具因年代久远、遗存丰富、内涵深厚、制作精美而享誉世界。文章从宗教思想、死亡观、丧葬礼仪等方面 ,剖析了古代埃及面具文化的生长条件 ,并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面具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分布状况、流布领域、渊源和衍变、开光和禁忌等方面,对贵州民族面具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贵州傩堂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的铜仁、遵义一带,流传着一种原始、古朴的民间戏剧,名叫傩堂戏。出于傩堂戏的历史十分悠久,加之它具有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历史学以及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文拟对贵州傩堂戏进行初步的探讨。一、贵州傩堂戏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秦日纲是太平天国前期八王之中一个特殊的人物。他曾参加金田七人首义,为革命立下过丰功伟绩;也曾附从韦昌辉发动天京事变,犯下了严重错误。这样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理应在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获得一个公允的评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解放以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欣欣向荣,仅评价天国人物的文章便不下数百篇。可是在这众多的文章中,竟没有一篇是专门评论秦日纲的。有的文章即令顺便提到秦日纲,也只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且大都予以否定的评价;只有李润苍同志在一段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中,认为他“可以功过相抵”。这种冷落的状况,与史学界对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李秀成等人的热烈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了打破这种沉寂的局面,笔者不揣谫陋,写了这篇拙作,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