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昆山公益创投为例,指出当前参与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具有年轻化、成员构成多元等特征,主要为青少年、老年人群体提供适应与融合类服务。项目设计中,更加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服务活动类型多样,但原子化设计明显,评估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此外,前期需求评估、项目成员与服务对象的稳定性、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与支持力量都成为影响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如政府应给予社会组织更多延续性支持,完善退出机制;作为承办主体的支持型社会组织需提供更多支持与监管;作为执行主体的服务型社会组织需改变认识,提升专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策略性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寻求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认同".本文所探讨的是流动儿童究竟通过哪些策略性选择来获得这种认同.研究发现,在客观社会通道相对封闭、自身信念系统呈多元化的前提下,流动儿童可能会通过转换比较方向与比较维度、扩大城乡间的差距等策略,来追求高自尊并获得正面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家长主义浪潮下,子女发展与父母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及意愿关联日趋紧密。然而,全面发展的教养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种种落差,使陷入困境的父母充满担忧与无助等负面体验。究其原因,教养分工中的日常摩擦、教养能力的不足及教养理念的轴心不稳均影响困境形成。因此,我们还需让研究视角回到现实生活,在为人父母的真实体验中开展家庭教养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A市指定招收流动儿童的两所公办学校的调查,分析了流动儿童学校教育中利益相关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利益诉求。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学校、教师、家长和儿童等不同利益群体,要彻底解决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考虑流动儿童的利益,还需要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式,其所获得的资料是在各相关群体共同参与的互动中形成的.本文试以流动儿童问卷调查为例,探讨行政部门、学校、调查员、调查对象等相关群体对资料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获得对问卷调查的过程与资料质量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基于1333份"WAI"陈述测验数据的分析表明,农民工子女依次使用社会标签、我他关系与个人特征来认识自我,由社会标签、我他关系构成的社会认同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其个人认同。虽然农民工子女社会认同在其自我形象描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中的户籍身份子类并非居于核心地位。相对而言,就读民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对户籍身份更加敏感,随年级升高、年龄增长,农民工子女倾向于用其他类别的群体身份、关系或个人特性来代替户籍身份。  相似文献   
8.
通过了解农民工子女临近毕业时对未来生活的种种考虑以及学习、生活中重要他人在其选择过程中的参与,分析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流向所具有的特征.研究发现,面对初中毕业流向,农民工子女因对职校专业方向的不明确存在选择困境;同时受自身与重要他人的影响,其选择还具有明显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9.
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身份意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南京某民工学校的实地调查资料,力图勾勒在不同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身份意识的可能架构,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是在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下建构而成的,外部因素包括制度衍生的群体差别、外群体的态度与行为,内部因素包括刻板印象的内化与强化以及提高自尊的动机驱使.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不同理论流派理解不同,且这种关系受到社会结构与制度、社会阶层、家庭、学校及个人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二者关系的探讨上,各流派存在从由关注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转移到关系形成的具体过程与机制。这种转移对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分析视角有重要借鉴意义,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分析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还要深入剖析微观层面上学校的具体运作、教师家长、学生的生存境遇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